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科普 閲讀(1.31W)

摘要:水質:生長季節適時加新水,高温季節要勤換水,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密度:科學確定混養比例和規格,一般水體混養30-60尾為宜,放養規格為3釐米-4釐米每尾。混養:先喂主養品種,後喂黃顙魚。防控:儘量使用高效、低毒藥物,黃顙魚抗病能力強,但也要提前預防。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因為黃顙魚在市場上非常受消費者的喜歡,所以現在有很多的養殖户都在養黃顙魚,可是在養黃顙魚的道路上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與成功失之交臂,下面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一些關於黃顙魚養殖技術的知識,讓大家更好的養好黃顙魚!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2張

黃顙魚養殖技術

1、黃顙魚對水質的要求

黃顙魚喜歡在清澈潔淨的水裏面生活,所以池水的透明度最好保持在35釐米左右,在生長季節時需要適當的時候添加新水,在高温季節時需要勤快換水。黃顙魚養殖對池水溶氧要求比較高,所以水體要保持比較高的溶氧。如果是高密度養殖池塘的話應當配備增氧機。黃顙魚養殖的池水不宜鹼性過強,防病所用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立方米水。   

2、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

確定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時,需要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來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一般水體裏進行混養的話,投放苗30尾-60尾左右為宜,放養規格控制為3釐米/尾-4釐米/尾左右。在養殖過程中如果密度過大,規格過小就説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充足,這時候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家魚夏花或投喂人工配製的專用黃顙魚餌料。否則的話,它到年底會達不到上市規格。

3、黃桑魚的混養

我們在投喂人工餌料的時候,應該先投喂主養品種(投入淺水區),然後投喂黃顙魚(投入深水區)。還有就是黃顙魚本身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所以投餌應該以夜間為主。

魚池混養黃顙魚後不能將它再與其它肉食性魚類進行混養,比如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是不能再混養黃顙魚的。

在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因為河蟹、黃顙魚在生態上處於相同的水層位置,非常容易造成它們的生態位置競爭。所以在蟹池中我們必須要保持充分的天然餌料,要不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黃顙魚飼養效果,可以這麼做,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400公斤,有條件的還可以投放部分懷卵的鯽魚和抱卵的青蝦等,讓它們可以自然繁殖後供黃顙魚和河蟹自由攝食。

黃顙魚怎麼養殖? 

黃顙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它的肉質細膩嫩滑,不僅營養價值豐富,而且經濟價值極高,是很有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黃顙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相對於鯉科魚類它的生長速度慢一些,但是對於該品種本身來説生長速度還是較快的,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就能夠達到商品規格,並且羣體產量還比較高。但是就目前來講它的人工繁殖技術尚不成熟,如果要進行大規模人工養殖還是有一定困難,因此開展混養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手段。下面就將混養技術介紹給大家,如下:  

一、成魚池混養  

利用成魚池混養黃顙魚,這種混養方法對池塘主養的魚類沒有嚴格的要求。養殖四大家魚的魚池和主養吃食性魚類(如鯉鯽魚、羅非魚、淡水白鯧)等魚池都可以用黃顙魚進行混養。魚池面積在20畝-30畝左右,水深在2米-2.5米左右,要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且注排水方便。通常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50尾左右,規格3釐米-4釐米/尾左右,可以實現畝增收黃顙魚5公斤-8公斤左右。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3張

二、親魚池混養  

親魚池混養的好處就是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親魚池的水體空間優勢,大大提高親魚池利用率,而且黃顙魚可以攝食親魚池中與親魚爭食耗氧的一些小型野魚類。在親魚人工繁殖結束後,每畝放養40-60尾左右,規格控制在2釐米-釐米/尾左右,可以實現每畝增收黃顙魚6公斤~10公斤左右。  

三、成蟹池混養  

在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優勢就是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資源。通常一般蟹池面積在30-50畝,水草的覆蓋率在50%左右,在蟹种放養後,每畝放養黃顙魚30-50尾左右,規格控制在3釐米-5釐米/尾左右,可以實現每畝增黃顙魚5公斤~10公斤左右。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4張

四、大水面混養 

大水面混養黃顙魚,它的羣體產量高,既不會影響主養品種的產量,也不再需要另外投餌。通常一般畝放黃顙魚40-60尾,規格控制在3釐米-4釐米/尾左右,可以每畝增黃顙魚8公斤~15公斤左右。

常見的黃顙魚疾病有哪些 

1、車輪蟲病  

黃顙魚的鰓、體表皮膚及鱗等處都是車輪蟲比較喜歡寄生的地方,如果只是少量寄生時,車輪蟲病的症狀還不明顯;一旦處於嚴重感染時,病魚的鰓和皮膚會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且會使魚體消瘦,身體的顏色加深,造成病魚常常浮於魚池下風處或者繞着池打轉。如果水質惡化、養殖密度過高時,很容易發病流行,並且引起大量死亡,所以一定要注意水質和養殖密度的問題。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5張

2、腸炎  

病魚不喜歡結羣而喜歡獨遊,進食不積極,動起來遲緩,很容易被捕捉到,身體表面泛黃,黏液分泌比平時多,魚腹常常會有脹大並有紅斑,摸起來手感柔軟,肛門處紅腫,輕輕按壓腹部會有血和黃色黏液向外流出來,腸管發炎看起來是淺紅色,腸內集滿了黃色膿液,肝臟伴有紅色塊狀淤血。它主要由點狀單胞桿菌侵入魚體腹腔而發生,或者飼料腐敗變質而誘發,魚種與成魚都有可能受害。 

3、水黴病  

水黴菌就像白色的棉花一樣,病魚游泳較平時不正常,情緒焦躁不安,一直到肌肉腐爛,魚身消瘦而死亡。當發生魚體受傷、魚羣擁擠、水質污染這些現象時,比較容易感染,致病水温處在15℃左右時候,只需要3-5天就可以長成灰白色棉絮狀的菌絲體,這種病一年四季都流行,尤其以早春晚冬最容易發生。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6張

4、出血性水腫病  

病魚身體表面泛黃且黏液增多,咽部的皮膚破損而充血,魚腹部處膨大,肛門處紅腫,向外翻,一些魚頭部會充血,背鰭會腫大,胸鰭和腹鰭基部會充血,鰭條會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且膽汁外滲,腹腔會淤積大量血水或者黃色膠腖狀物質,肝臟呈土黃色,脾壞死,腎臟上長有黴黑點。此病在魚種階段比較的流行,常常在盛夏和冬季易爆發。 

黃顙魚疾病的預防 

面對黃顙魚的疾病時,應當貫徹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採取綜合預防的措施。在生產實踐中,魚病的暴發基本都是以併發症的形式出現,這樣就加大了對併發症的防治難度,就算有特效藥進行了治療,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也是再所難免的。所以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同時採取綜合預防的措施,才能在防治魚病上掌握主動權。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7張

除此之外,黃顙魚是一種無鱗魚,它對各種藥物的敏感度高於其它有鱗,用藥濃度一定要謹慎把握,使用量必須低於常規用量,且在用藥後須有專門的人觀察魚情,3小時後立即向魚池大量沖水,以防止造成慢性毒害。 

黃顙魚的養殖回報 

黃顙魚養殖如果想要賺錢,那麼必須得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首先得合理降低養殖密度。黃顙魚一般來説會可以分為高密度養殖和低密度養殖,不過一般來説這高密度養殖的利潤比低密度養殖利潤高一些。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8張

第二、其次適當減少養殖週期。在黃顙魚的養殖過程中,經常會提到一個叫做是新口與老口的模式,這裏的新口和老口主要指的是黃顙魚的養殖週期長短和炮頭大小。  

第三、最後就是苗種選擇很重要。苗種是養殖能否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前的人多數是選擇本地苗種養殖,但是這種苗有一個缺點就是較容易患病,而且它的品質是層次不齊。面對這種情況後來市場就多用一種雜交苗種的黃顙魚,其實就是用本地的黃顙魚雌魚和江黃顙魚雜交而成的。

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大全 第9張

那麼,關於黃顙魚科學養殖技術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了,小編講的再多,主要還是要靠大家在實踐過程中慢慢的去摸索,慢慢的去研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殖方法。每個人在養殖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麻煩,但是不要輕言放棄,必須不斷地總結並分析原因,摸索出更好的創新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