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技術>養殖技術>

池塘培育河豚的技術

養殖技術 閲讀(1.01W)

一、小規格魚種培育

(一)池塘選擇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週年水温變化較小。若用半鹹水或淡水養殖,應選擇提水方便、路線短、揚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滲水,築堤建閘較容易。另外,要求交通、供電方便,池塘周圍無高大建築物,同時不易受風暴或洪水的衝擊。

池塘培育河豚的技術

(二)池塘清整、消毒 在冬季或農閒時將池塘中水排幹,挖出池底淤泥,然後自然曝曬。魚種下池前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00-150公斤,漂白粉用量為30-40ppm,一星期後蓄水放魚,並施足基肥,以利於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

(三)魚種放養 魚種在室內培育到1.2-1.5釐米,畝放1-2萬尾。運輸距離較近可用塑料桶帶水運輸,若運輸距離較遠則應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每袋裝 800-1000尾,運輸時間在7-8小時內可保證成活率,運輸用水最好為3-5ppm的鹽水,放養時温度應在18℃以上,注意袋內外温差不宜過大。

(四)餌料投喂及水質控制 魚種全長3釐米前每畝池塘每天投喂1千克黃豆漿,以繁殖浮游生物,為魚種提供充足餌料,同時注意透明度,一般30釐米左右;水色綠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但不成團或成羣,不能在水中聚羣施轉。若餌料生物過多,則應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質清新。通過有效調控溶氧和水質,多數魚種下塘20天后規格可達3釐米左右,此時在投喂豆漿以控制餌料生物的同時,用鰻料做成黃豆大小的軟顆粒,間隔1米投喂一粒在灘上,以馴化魚種吃食鰻料的習慣,此時應分稀進行大規格魚種培育。

二、大規格魚種養殖

(一)魚種運輸及放養 為保證魚種質量,暗紋東方魨應為正宗魚種。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作為放養對象。運輸一般用塑料袋充氧運輸,3-4釐米的苗種每袋裝100- 150尾,可運輸5-8小時,成活率95%以上。苗種放養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綠消毒10分鐘,放養時應注意温差不宜過大。暗紋東方應稀養,3-5釐米的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2000-3000尾/畝,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池塘可以適當加大放養密度,可每畝3500- 4000尾。隨魚體生長,逐漸捕大留小,分稀養殖。

(二)馴養 暗紋東方豚經馴化後可投喂碎雜餌魚肉、蝦、螺肉、蚌肉等。苗種放養一週內,用新鮮適口的魚肉、蝦肉、貝肉等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馴化,使之逐漸適應養殖環境和餌料組成。待河魚習慣吃食後,逐漸在餌料中拌入人工飼料,並逐漸增加人工飼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飼料,馴食期間確保餌料鮮度是馴食成功的關鍵。

(三)投餌 餌料以鰻料為主,每天餌料投喂量佔魚體重的3%-7%左右,投喂時需定位(投餌位置固定)定量(多喂多投、少喂少投,以魚吃飽為原則),定速(投餌 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則),定質(餌料適口、新鮮、乾淨)。一般日投餌兩次。池中最好搭食台,以便及時檢查攝食情況,若投餌後兩小時食台上仍有剩餘餌料則需減少投喂量,食台需常清洗、曝曬以免病菌滋生。

(四)水質調控 河魨喜水質清新的環境,池塘養殖應根據水色、水質、透明度、溶氧及魚蝦活動情況不定期加註新水,每月大換水一次以改善水質。由於河魨生長適温範圍為9-32℃,夏季池水温度超過32℃時需注入温度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調節池水温度,冬季因池水温度低於9℃時需進入温室越冬。另外,河魨魚對溶氧要求較高,當水中溶氧低於1.5克/升時開始浮頭,低於1.3毫克/升時開始死亡,適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溶氧缺乏時需用增氧機或氣泵增氧。

(五)不同規格分養 不同大小的河搶食能力差異較大,搶食時大個體常常攻擊小個體,嚴重影響小個體的攝食和生長。因而就對不同規格的個體進行分養,分養一般30-45天進行一次。保證充足投餌,及時分養和適當稀養可有效防止魚體的相互殘殺,提高養殖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每於堅持巡塘,觀察河的活動,攝食及水色、水質情況、檢查養殖設施。每天定時測量水體理化因子。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記錄,以利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以後的生產。每隔10-15天測定魚體生長情況,做好記錄,以作為投食的參考依據。通過4.5個月的精心飼養,當年魚種規格可達100-150克,成活率可穩定在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