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問答>有問必答>

養石斑魚賺錢嗎 | 養石斑魚技術

有問必答 閲讀(1.89W)

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那麼養石斑魚賺錢嗎?

養石斑魚賺錢嗎?養石斑魚技術

石斑魚的營養價值

石斑魚俗稱海雞魚,是近海暖水性底層名貴經濟魚類,因它身上生有特殊的條紋和斑紋,加上喜潛匿在礁石間,故得石斑魚之名。其魚橢圓、側扁,一般體長在12釐米~20釐米左右,但最大的巨石斑魚,個體可達160公斤以上。石斑魚種類繁多,據記載其品種約有100餘種,我國則主要分佈於東海南部、南部諸島和南海各地沿岸海域,品種約有30餘種,目前上市的約有10餘種。這些石斑魚喜棲息於島嶼沿岸和礁石叢生水域,往往不結成大羣,它生性怕響聲和強光,但卻貪食,視力雖差但嗅覺靈敏,系肉食性兇猛魚類,成魚以捕魚食其他魚類和頭足類為主,故長得頗為肥美。

石斑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上等食用魚類,據分析,石斑魚每10克魚肉含蛋白質17.7克,而脂肪僅1.7克,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硒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魚肉還富含膠質,味亦略似雞肉,故有海雞魚之稱。其食法也很多,除清蒸、清燉和紅燒外,還可煎、炒、炸和制魚丸等,都各有風味,所以石斑魚是宴席上的上等佳餚,並享有海鮮珍品之美譽,因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尤其是港、澳、台客商青睞,我國內地許多省市餐飲業也開始陸續選購鮮石斑魚以供應食客需要。

石斑魚的市場前景

石斑魚在我國沿海尤其華南沿海具有一定資源,但產品主要靠在海中釣捕,因而產量有限。近年來我國廣東、福建、浙江、海南等沿海各地已開展了人工養殖。據悉,僅廣東養殖的品種就有青斑、芝麻斑、老鼠斑、巨石斑魚和赤點石斑魚等約10種,尤以青斑和芝麻斑養殖較多,廣東的養殖產量佔了全國養殖產量很大部分。據瞭解,在海上採用網箱養殖石斑魚,具有生長快、產量高、魚質好、成活率高、經濟效益好等優點。另據報道,台灣養殖户曾將原養殖斑節對蝦的池塘進行適當改造,開展養殖青石斑魚,產量很高,每公頃達30噸;我國南方沿海採用網箱養殖石斑魚的產量每立方米水體亦達65公斤左右。但目前無論養殖產量與海捕產量仍然有限,故除供應主要大中城市的個別大型水產市場和一些高中檔賓館、酒家外,一般水產市場大都無鮮活石斑魚出售,甚至還要進口應市,因而導致價格昂貴且居高不下。因此,各地可根據內外市場需要,除抓好海上捕撈生產並保活出售外,還應積極研究發展石斑魚養殖業,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和海區增殖放流等方式進行,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研究組織集約化養殖石斑魚,以提高產量。

據悉,石斑魚目前在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各大中城市市場上貨稀價貴。如近期以來在廣州水產市場,鮮活的老鼠斑每公斤為560元~624元,高時達700元;東星斑為180元,高時達360元;兩星斑為200元~260元,高時達280元;棚斑為200元左右;老虎斑為150元~160元;金錢斑為160元左右;黃丁斑160元~180元;海紅斑140元左右;巨石斑120元;麻斑為100元~110元;青斑為90元。而在賓館、酒家等食肆的售價那就更貴了。價格雖貴但仍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有時有的品種還供不應求。

石斑魚托起致富夢

提起退伍軍人楊新次返鄉從事石斑魚養殖的故事,當地人無不豎起拇指,嘖嘖稱讚。

從慈利縣宜衝橋鄉政府出發,沿澧水河東下,驅車十五分鐘,便到任氏橋村。不用下車,“鴻運漁業養殖場”七個大字便赫然入目。這裏,便是楊新次返鄉後創建的第一個養殖基地。該基地佔地20餘畝,總投資400餘萬元。自2013年11月份破土動工,2014年國慶節正式投產營運。現存魚6000餘尾,預計年產值可達700萬元。這個基地不僅僅是張家界第一個石斑魚養殖基地,也是湖南乃至湖北、雲南、廣西、貴州等內陸省分第一個石斑魚養殖基地。

當問及楊老闆創建此養殖基地的理由及初衷時,他不無感慨地説:“在外打拼,雖能賺錢,但總沒有歸屬感,就象水上浮萍,人活一世,須有根基;何況,人實現了自我價值,還得實現他的社會價值,能將自已的經驗和技術傳授給當地老百姓,起一個示範效應,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楊新次並不是天生就是塊養魚的料,説起他的轉變,還得從他在福建的經歷説起。

楊新次本是慈利縣宜衝橋鄉茅坪村人,現年45歲。1989年他懷着保衞祖國的雄心壯志應徵入伍,1992年解甲歸田。退役後,他也和其他年輕人一樣,懷着致富的夢想,步入了打工者的行業。之後,他包過巖場,進過磚場,承包過火電廠,從事過危房改造及其它工程項目,這其中他也曾撈過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是這些總不能過癮。2000年,他通過在網上查看信息,瞭解到福建蒲田的水質、氣候、環境、市場等各方面適合鮑魚的養殖,於是他帶着嘗試性的心態投資十萬元進行鮑魚的養殖,當年便收穫40餘萬元。第二年便增收到100萬元。一花引來百花香。在他的輻射下,一時間,鮑魚養殖風起雲湧,該地市場一度出現飽和狀態。“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見此情景,楊新次立刻轉向養殖石斑魚。沒多久,他又成了當地的風向標,不少人又繼而轉向石斑魚的養殖。

石斑魚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1988年引入台灣,1996年廣東、江西一些養殖單位從台灣引入大陸。這種熱帶魚類偏肉食性,耐低氧,抗病力強,外形美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既可作商品魚,又可作觀賞魚,均價每市斤在五十元左右。雖説對水質、氣温、技術有一定的要求,但因養殖密度大(每立方水可養80多斤魚)、週期短、見效快而備受沿海歡迎。能不能將這種鹹水養殖變為淡水養殖並發展到內陸地區呢?楊新次沒少費過心思。經過多方請教和長時間摸索,也經過十四道工序的轉化,楊新次終於試驗成功。於是,他輾轉於湘、鄂、川、黔、桂、滇等內陸省市進行市場需求情況的考察和可行性研究,終於使他堅定了在內陸地區建設淡水石斑魚養殖場的決心,因此,鴻運漁業有限公司便在宜衝橋鄉任氏橋村應運而生。

為了建設這個內陸石斑魚養殖場,楊新次一頭跑福建,一頭跑家鄉,從2012年起長達一年的時間,才拿下該項目。之後,他又平土地、建魚池、建鍋爐房、建蓄水池、建辦公房,廢寢忘食、分秒必爭。2014年國慶節,便迎來了石斑魚不遠千里的喬遷之喜。可就在楊總輕展心境、剛事休息之際,石斑魚由於長途跋涉和水土不服而患起了凸眼和水黴病,這讓楊總着實小捏了一把汗,幸好診治及時,方才避免了一場滅頂的厄運。

楊總欣慰地告訴筆者,按現在的規模計算,可年產肥魚30萬斤,年產值可達千萬元,2015年一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資成本並可盈利。他還説,現在農村剩餘土地多、土地流轉政策好,在低價提供魚苗、無償提供技術、保底價訂單回收肥魚的前提下,農民朋友可獲取年畝產五萬餘元的純收益。如果能解決在內地的魚苗孵化難題,將大大地降低成本。內陸地區巨大的市場潛力,使他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和撐起一片藍天的巨大信心。

養石斑魚賺錢嗎?養石斑魚技術 第2張

養石斑魚技術

我國養殖石斑魚的苗種主要釣捕自自然海區,從浙江至海南沿海有赤點石斑魚、點帶石斑魚、青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苗種分佈。隨着石斑魚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自然苗種已供不應求。所以,近些年石斑魚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們普遍重視。國外已於1960年取得了赤點石斑魚的人工育苗的成功。我國的石斑魚人工繁殖工作,1985年6月在福建孵化獲得了赤點石斑魚仔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於1986年4月取得了鮭點石斑魚人工繁殖的初步成功。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於1986年10月獲得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的人工育苗成功,育苗數萬尾,為網箱養殖和近海放流提供苗種來源。在香港赤點石斑魚人工繁殖始於1977年。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在石斑魚人工繁殖方面的工作很出色,培育出大批量苗種。 現以赤點石斑魚為例對有關問題論述如下:

石斑魚養殖親魚選擇與培育

親魚可選自人工養殖的或捕自自然海區的。雌魚選擇體重0.5~1kg,腹部膨大而柔軟者; 雄魚選擇體重1.5kg以上,輕壓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性親魚按1:1~3比例搭配。由於石斑魚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魚類,6齡才轉化為雄魚,再因過度捕撈,在自然海區的生殖羣體 (reproductive population) 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調現象,在養殖條件下培育高齡大個體雄性親魚時間長費用也高。所以,在親魚選擇中的難題是性腺成熟的雄魚不易獲得。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的雄性親魚不足,採用外源性激素 (exogenous hormone) 17α甲基睾酮 (17αMT) 誘導雌雄同體的赤點石斑魚提早3~4齡性轉變為有生殖功能的雄性親魚,並觀察到17αMT不僅可以抑制卵黃生成,而且還影響卵原細胞 (oogonial cell) 增殖和分化。對2~4齡魚 (以2齡為主) 投喂50d (46次) 藥餌 (17αMT藥片研成粉末均勻拌入魚糜中投喂),每次劑量約5mg體重,累積量241.3mg體重,可使性轉變的雄性親魚流精率達93.5%,受精率81.1%,胚胎髮育正常。

為解決雄性激素藥餌投喂法因攝餌量不均造成的 “性轉變” 效果不穩定和每天投飼費工費時等問題,採用將17αMT植入魚體的雄性激素埋植法來誘導石斑魚提早 “性轉變”。17αMT次性埋植3~7齡性成熟的巨石斑魚雌魚體內,50~90d後轉變為功能性雄性親魚,使巨石斑魚 “性轉變”過程提早5~6年。用它們精液得到的受精卵的受精率為73%、孵化率97%,仔魚發育正常,能達到人工繁殖的目的。試驗研究還表明,在相同的處理條件下雌性高齡魚的 “性轉變” 時間比低齡魚短,且較易獲得釋精的變性雄魚。因此,在人工繁殖中應儘量選擇較高齡的、個體較大的雌魚作變性處理,效果較好。

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魚比較難得的問題,還可應用超低温 (196℃) 冷凍法保存精液的技術,在液氮罐中冷凍保存2個月後的精液仍具有相同於鮮精的活力,不影響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親魚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誘導產卵前,加強親魚的培育,促其性腺發育,至關重要。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1986) 在室內水泥池中蓄養或暫養石斑魚親魚,通過人工強化培育 (strengthenedcultivation),每日換水和吸污,親魚不用激素催產就能自然產卵受精,獲得優質的受精卵。親魚在產卵前半年多時間,培育於海上網箱內投喂小雜魚,並定期投喂一定比例的維生素飼料添加劑,取得了赤點石斑魚室 內自然產卵的成功。

石斑魚催產

選擇好的雌性親魚,用細塑膠管 (口徑1.0~1.2mm) 或挖卵器自產卵孔插入約3~5cm深吸出卵粒,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成熟程度,卵粒易分離,蛋黃色,飽滿,卵徑0.3~0.5mm,加透明固定液後核已偏向動物極,為成熟度較好。雄性親魚輕輕壓腹部有少許精液流出者成熟良好。石斑魚精液量少,檢查成熟度時切勿擠壓太重。催產劑 (pitocin) 有鯉魚腦垂體 (P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LRHA) 和LRHA+PG的混合物等4種。劑量為雌魚用PG10~12mg體重,或HCG 1 000IU,或LRHA60μg。以上劑量一般分兩次胸腔注射,第一次注射量佔總量的2/3,兩次間的間隔時間在水温25~26℃時為24h左右。雄性親魚注射劑量是雌魚的一半,均在雌魚第二次注射的同時進行。注射用水為0.6%氯化鈉溶液,將催產劑溶解或製成懸濁液。注射液量以每尾親魚一次注射1~2ml為度。赤點石斑魚腦垂體發育與性腺的關係密切,在性腺成熟時一種直徑為10~12μm的小型嗜鹼性細胞遍佈於整個腺垂體。當注射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LRHA) 誘發催產時,這種小型嗜鹼性細胞對LRHA發生應答反應,提示該種細胞即是LRHA的靶細胞。

人工授精和石斑魚自然產卵受精

赤點石斑魚人工授精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宜採用幹法授精法。在親魚注射第二針催產劑後10~13h即可採卵,由上而下輕壓雌魚腹部,將成熟魚卵擠入消毒過的白瓷碗中,反覆5~6次後即可將親魚輕輕放回親魚蓄養池中。隨即再用同樣方法將雄魚精液擠入白瓷碗的卵堆上。石斑魚精液很少,連擠5~6次總計也不過1~2ml,但已足夠。待最後一次擠精後即用消毒海水浸濕過的淨潔羽毛將碗中卵和精液攪拌均勻,約1~2min後加少量消毒海水,繼續攪拌5min後傾倒置消毒過的小臉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輕輕攪勻,靜置片刻。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層,死卵或未受精卵 (unfertilized egg)沉澱於底部,棄之。

用消毒過的海水洗淨受精卵,除去多餘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將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人工授精時,應避免陽光的直射,以免殺害精子。由於石斑魚是分批產卵 (batch spawning) 魚類,有連續多次產卵 (multiple spawning) 的生殖特點。如果為親魚創造在產卵池中自然產卵受精的環境條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時常出現的卵子過熟或不夠成熟的弊端,也可以減少因捕撈和擠卵、擠精液造成的對親魚的傷害。所以,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1986) 採用強化培育石斑魚親魚的方法,促進親魚自身分泌激素,不用注射催產劑而能自然產卵受精,從而獲得了優質受精卵,提高了仔魚成活率,降低了畸形率。自然產卵方式優於人工催產授精。產卵時適宜水温25~27℃,海水鹽度32‰~35‰,pH7.8~8.5,產卵池面積20m2,水深約1.5m,池上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50L/min。

石斑魚孵化

石斑魚產浮性卵,孵化在環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進行。孵化時魚卵密度為50~100粒卵/L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魚卵或仔魚漂浮為度。孵化用水必需清新,需經過沙濾和紫外光殺菌。水温保持在25℃左右,鹽度30‰~33‰,保持穩定,變化不能大。孵化過程中需適度充氣,充氣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好,使海水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孵化中儘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質變壞。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卵在以上條件下,自產卵受精後經過24h可以孵出。

石斑魚繁殖雜交育種

我國石斑魚雜交育種研究始於70年代末,先後取得了赤點石斑魚和鑲點石斑魚[ycephalus(Bleeker)] 雜交試驗,赤點石斑魚 (♂) 和青石斑魚 (♀) 雜交試驗的初步成功,獲得了具有生長優勢的 “青紅斑”。為了給石斑魚雜交育種提供基礎資料,還研究了青石斑魚染色體組型和六帶 石斑魚 [asciatus (Valenciennes)] 染色體組型。

石斑魚養殖苗種培育

石斑魚的苗種培育 (seed rearing),目前都還處於試驗階段。根據現有資料,將赤點石斑魚 苗種培育技術介紹如下:

培育條件容器:

常用玻璃鋼水槽、水泥池或網箱。容積0.5~50m3,水深1~2m,容器呈圓形或長方形; 光照: 避免陽光直射,用遮光簾控制光照強度在 (2~3)×104lx以下; 水温: 適宜水温為24~28℃,應防止日夜水温的劇變; 水環境: 環境安靜,水質清新,微流水,最好是持續供應經過濾的海水,pH7.8~8.4,溶氧量5mg/L以上;放苗密度:前期培育魚苗,小水體放苗2萬~10萬尾/m3,大水體1萬~3萬尾/m3,後期培育密度應適當減小。全長10mm時不大於1萬尾/m3,超過10mm後為500~1 000尾/m3。

餌料系列

仔魚孵出後第4d起開口,但卵黃囊尚未消失,處於內源性營養與外源性營養並存的混合營養階段。卵黃囊消失後就出現仔魚危險期。如不能及時提供足量的適口餌料,仔魚就會大量死亡。青石斑魚自卵黃囊期仔魚到幼魚的發育過程大抵有三個餌料轉換期: 卵黃囊期仔魚到晚期仔魚,由內源性營養到外源性營養 (以小型浮游動物為主) 的轉換期; 晚期仔魚末 (全長9mm以上) 到稚魚期,由食小型浮游動物到食大型浮游動物的轉換期; 稚魚後期和幼魚期 (全長20mm以上),是向底棲餌料 (魚、蝦、貝肉) 為食的轉換期。與其相對應的餌料系列是: 牡蠣受精卵和幼體 (仔魚開口至10日齡,投餌密度1~30個/ml) →輪蟲 (4~25日齡,0.2~18個/ml) →滷蟲幼體 (15~35日齡,0.1~3.5個/ml) →橈足類、滷蟲成體 (24~45日齡,1~10g/m3) →糠蝦和魚、蝦、貝肉糜 (45日齡以上,糠蝦1~140g/m3,魚、蝦、貝肉糜5~122g/m3)。

由於牡蠣受精卵及擔輪幼體大批量供應有困難而限制了石斑魚苗培育的規模,現已用S型和SS型超小型輪蟲取代之,作為石斑魚苗的初期餌料。在仔魚開口前數小時,投放S型輪蟲10個/ml。赤點石斑魚孵出後第4~8d的仔魚,對輪蟲的攝食量在日出後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大。但攝食高峯出現在13:00~15:00時,光照強度為1 200~2 100lx。這個階段的日平均飽食量為19.6~44.2個輪蟲,日均攝食量為109.6~247.8個輪蟲。飼育100萬尾仔魚,從開口到8日齡,每天至少要供應 (1~2.5)×108個輪蟲。在上述投喂浮游動物期間,應採用 “綠水” 技術,在水體中加單胞藻,密度維持在 (10~25) ×104個細胞/ml,以強化培育、改善水質和水體生態環境。

日常管理

前期培育的頭7~10d最好採用靜水微充氣培育。加 “綠水” 時,添加量不宜過大,否則會因藻類繁殖過剩而導致仔魚氣泡病 (gas bubble disease) 的發生。靜水培育期間,每天都應定時換水,換水量為苗種培育容器容量的1/4逐步增至1/2。注意清底,每日定時進行。全長7mm以上的仔魚會發生互相殘食現象,從而大大降低苗種培育成活率。為了避免互相殘食現象的發生,應採取一系列培育措施。首先是應按仔魚大小進行分池培育,每隔5~7d分選一次; 其次是提高投餌的頻度,每日投餌4~5次; 第三是應合理培育密度,全長約10mm仔魚小於10 000尾/m3,全長超過10mm時為500~1 000尾/m3; 第四是在水體中設置掩蔽物,如掛懸海藻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減少互相殘食。此外,在石斑魚苗種培育管理中還應根據它們在不同的早期生活史階段的分佈水層、生長和食性等特點合理安排,妥善處理。幼魚期轉營底棲生活,有時會出現羣體過度集中的現象。保持流水培育,調節水温,可以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

石斑魚成魚養殖

石斑魚成魚養殖的方式主要有網箱養殖 (cage culture)、池塘養殖 (pond culture) 兩種,以網箱養殖較為普遍。網箱養殖石斑魚是一種集約化的養殖方式,放養密度高,便於管理,生產效益較高,所以發展很快。在介紹成魚養殖技術時,以網箱養殖為主,池塘養殖和室內水泥池養殖可參考網箱養殖。

石斑魚養殖場地選擇

養殖海區的環境應具備如下條件: 避風條件好,波浪不大,不受颱風襲擊; 沙質底、礫質底、礁石質底為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m以上; 潮流通暢,流速適中,使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20~0.75m/s為好; 冬季最低水温不低於15℃,22~28℃水温日數不少於200d; 水質清新,適宜鹽度25‰~32‰,pH7~9,溶氧量5mg/L以上。不受農工業污水、城鎮生活污水的污染,暴雨季節無大量淡水流入,鹽度不低於16‰,透明度在1.5m以上; 交通條件好,活魚運輸、飼料供應方便。

石斑魚養殖季節

石斑魚的生長期,在浙閩沿海是5~11月,兩廣和香港、台灣省沿海是4~11月,海南是3~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cm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750g需要16~24個月。可採用兩種養殖週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5月份投放體長10cm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150~200g。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5月份投放體重200g的大規格魚種 (large fingerling),到入冬前可養到500~700g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1.5kg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上市的規格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要大些。

石斑魚養殖密度

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的放養密度 (stocking density),在水温25℃的條件下,以60~70尾/m3為好。生產實踐中,在3m×3m×3m的網箱內飼養成魚500尾左右。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放養密度為15尾/m3和30尾/m3時生長得較快,當放養密度提高到60尾/m3時生長速度與前者相近,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當放養密度增大到120尾/m3,尾增重量減小,飼料係數 (food coefficient) 大大增大,存活率明顯下降。證明60尾/m3的成魚放養密度是比較適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區網箱養殖赤點石斑魚研究表明,尾重 100~150g的放養密度以90~70尾/m2 (10kg/m2) 為宜。

石斑魚投飼飼料與投飼技術

石斑魚屬肉食性,投喂用的主要飼料是鮮度較高的下雜魚 (trash fish)。一般根據石斑魚的大小,用切魚機將下雜魚切成適宜的大小後餵養。因飼料魚的種類不同,投飼係數波動在5~12。以藍圓鰺[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 作飼料的投飼係數較低,而眼鏡魚 [Mene maculata(Bloch et Schneider)] 的投飼係數較高。隨着石斑魚網箱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飼料魚的供應日趨緊張,推廣人工配合飼料餵養石斑魚勢在必行。試驗表明,石斑魚對飼料的軟硬程度、顏色和口味等適口性要求較高,喜食軟顆粒、色淺且明亮的飼料,顆粒過硬則有吐食現象,對軟顆粒飼料的適應性明顯優於硬顆粒飼料(hard pellet)。從投喂下雜魚到改喂人工配合飼料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投喂配合飼料前要進行攝食馴化。 在赤點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的適宜含量為40%~50%; 青石斑魚配合飼料中蛋白質適宜含量為51%~55%,脂肪適宜含量為9.87%左右。

如果在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含量,能夠使更多的蛋白質用於魚體的生長,而不作為能源物質被消耗,可以起到節約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質利用率的作用。以白魚粉為主要蛋白源配製成濕性團狀飼料餵養似鮭石斑魚 [anides (Lacépède)] 小魚和魚苗,當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50%和54%時生長得最好。以白魚粉及酪蛋白為蛋白源製成乾性配合飼料餵養似鮭石斑魚,蛋白質最佳含量為50%。石斑魚肌肉氨基酸組成的種間變異不大,10種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 的組 成模式為: 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組成模式可為石斑魚配合飼料配製提供參考。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對丙氨酸刺激的電生理閾值分別為109.9和109.6mol/L,明顯低於其他魚類。這可能與它們生活於底層巖礁間,視覺機能退化而嗅覺機能相對發達有關。它為石斑魚的嗅覺誘食劑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前景。石斑魚對飼料顆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魚時,顆粒飼料 (pellet food) 的粒徑不宜小於6mm,顆 粒太小食慾不高。

投飼技術對石斑魚養殖的效果影響較大。在水温25℃的環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24h。所以,在南海海域5~10月對石斑魚每天投喂一次,一般在上午9~11時進行。11~12月、3~4月每二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温度降至20℃以下3~4d投飼一次。每次的投飼量約佔體重的3%~5%,水温適宜時投飼量大些,水温較低或過高時投飼量減小。在生產中,一般視石斑魚的攝食狀態來決定投飼量,以食慾減弱時為度。每次投飼時,應分批緩緩遍灑,等搶食完前批飼料後再灑下一批,直至餵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將飼料一次傾倒入網箱,以免造成飼料浪費和殘食污染環境,因為石斑魚絕不吃沉底之食物。投飼還應講究定質、定量、定時原則。池塘養殖中還應注意搭設飼料台,進行定點投飼,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便於清理殘飼,保持水質的良好。

科學管理

合理網箱和魚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定期清除網箱上附着的污損生物,以保持網箱內外水流通暢。可以採用污損生物預防劑、機械清洗和化學處理、搭配飼養污損生物的天敵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篩分,保持同一網箱內石斑魚魚體規格的一致。因為魚類具有大魚壓倒小魚生長的作用和飢餓時自相殘食現象,所以應定期篩分,使網箱內石斑魚大小均勻。混養少量鯛科魚類和雜食性魚類 (omnivorous fishes)。這樣,一是可清除底部殘食和網箱上污損生物 (fouling organism); 二是因鯛科魚類搶食性強,激發石斑魚食慾; 三是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飼料資源,提高養殖效益。加固鐵錨和纜繩,定期檢查網箱的破損情況,確保安全生產。特別是颱風到來之前,更應加強防禦,做好安全工作。定期監測水質,保護養殖環境。按國家頒佈的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來監測養殖用水,以利石斑魚正常生長和肉質鮮美,預防因水質惡化而造成的養 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