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技術>種植技術>

竹筍蟲害夜蛾的介紹與防治

種植技術 閲讀(2.54W)

竹筍,在中國自古被當作"菜中珍品"。竹筍是中國傳統佳餚,味香質脆,食用和栽培歷史極為悠久。《詩經》中就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詩句,表明了人民食用竹筍有2500年以至3000年的歷史。

竹筍蟲害夜蛾的介紹與防治

竹筍的生長習性

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筍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

竹原產熱帶、亞熱帶,喜温怕冷,主要分佈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區。毛竹生長的最適温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綠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故在中國南方竹林茂盛,而秦嶺-淮河以北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 5~7為宜。

竹筍,是竹的幼芽,也稱為筍。竹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食用部分為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竹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佈極廣。竹筍性味甘微寒,具有清熱消痰、利膈爽胃、消渴益氣等功效。竹筍還含大量纖維素,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去積食、防便祕,而且也是肥胖者減肥的好食品。

竹筍蟲害夜蛾的介紹與防治

竹筍夜蛾的的別名:竹筍禾夜蛾,筍蛀蟲

竹筍夜蛾的目科:鱗翅目,夜蛾科。

竹筍夜蛾的學名:Oligiavulgaris

竹筍夜蛾的分佈:河南、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重慶等地區。

竹筍夜蛾的危害對象:毛竹、淡竹、剛竹、紅竹、桂竹、哺雞竹、石竹、慈竹、苦竹、紫竹、油竹等竹類及禾本科、莎草科雜草。

竹筍夜蛾的危害徵狀:幼蟲蛀食竹筍,受害筍形成蟲退筍,不能成竹。少數成竹者也斷頭折梢,蟲孔累累,心腐質脆,影響觀賞和竹材質量。

竹筍夜蛾的形態特徵:

(1)成蟲:體妊14~25毫米,翅展32~50毫米,體、翅棕褐色,前翅基部及頂角處各有一倒三角形深褐色大斑,內橫線、外橫線和亞外緣線隱約可見,後翅黃褐色。

(2)卵:近球形,長約0,8毫米,淡黃白色。

(3)幼蟲:體長30~45毫米,頭部橙紅色。體紫褐色、背線細,白色,亞背線較寬,白色,但在腹部第二節前半段短缺。

(4)蛹:長15~26毫米,赤褐色,臀棘4根。

竹筍夜蛾的發生規律: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禾本科雜草枯葉的邊緣卷皺中越冬;翌年2月底開始孵化,此時竹筍尚未出土幼蟲即鑽入禾本科、莎草科雜草心葉中危害,引致枯心、白穗徵狀。幼蟲在草心中蜕皮2~3次,不再生長,至4月上、中旬竹筍出土,幼蟲即由雜草轉而蛀入筍中危害,先由筍尖小葉中蛀人,取食後再蜕一次皮,爬出小葉,轉入咬破筍籜蛀入筍內危害,如遇小竹筍籜較薄,可直接蛀人筍內。幼蟲在筍內蛀食18~25天老熟,筍小時可轉筍危害;至5月上、中旬老熟幼蟲爬出筍,鑽人疏鬆的土層中結薄繭化蛹,蛹期20~30天;成蟲6月上、中旬羽化,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當天或隔天交尾產卵,每雌產卵在380餘粒;卵產於禾本科雜草下部枯葉邊緣、葉卷內,即以卵越冬。故竹林雜草有無和多寡直接影響此蟲的發生。

竹筍夜蛾的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受害筍清晨尖端無露珠,無光澤,俗稱“退筍”,可及早挖除,消滅筍內幼蟲。

(2)園藝防治:翻耕除草,消滅草上越冬的蟲卵,是防治此蟲的關鍵。

(3)物理防治:黑光燈誘殺成蟲。

(4)藥劑防治:在3月中、下旬出筍前對竹林下和周邊的雜草上噴灑20%殺滅菊酯乳油l000~2000倍液等農藥,7~10天噴1次,共需噴2~3次,以消滅草上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