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稻曲病的識別與防治

科普 閲讀(2.6W)
稻曲病的識別與防治

又稱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和青粉病。由稻曲病菌引起的一種病害。世界水稻主產區有廣泛分佈,印度、日本及中國發病最重,我國南北水稻區均有發生,由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不僅影響產量,降低千粒重,還污染稻穀,影響人體健康。

症狀:為害個別穀粒內形成菌絲塊,逐漸增大,使內外穎稍張開,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後漸膨大,包裹內外穎兩側(比健數大3-4倍),呈黑綠色,內層橙黃色,中心白色;以後龜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即厚垣孢子。一般病穗在水稻齊穗後4-5天可始見,8-10天后為發病高峯,高峯期病穗數佔總病穗75%以上,全部病穗在齊穗後15天出現,病穗發生持續10天左右。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核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的穀粒內及健谷穎殼上越冬。病菌孢子隨氣流傳播散落於稻株葉片上,主要隨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及幼器,造成穀粒發病。在抽穗揚花時遇多雨、低温,特別是連陰雨,淹水、串灌、漫灌,發生重。一般大穗型品種及晚熟品種發病重;偏施或重施氮肥以及穗肥用量過多、過遲造成貪青晚熟的水稻,發病重;雜交稻及雜交稻制種田感病發生重。

防治方法:抓住水稻關鍵生育期施藥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防治適期必須掌握在破口前7-12天(可根據植株外觀,當田間10%劍葉葉環與劍葉下一葉的葉枕持平或劍葉葉環高於劍葉下一葉葉枕1釐米時),每667平方米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15毫升,或70%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15克,或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劑12-15克,或12.5%氟環唑懸浮劑6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