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技術>種植技術>

川芎的栽培種植

種植技術 閲讀(3.01W)

川芎又名撫芎、小葉川芎,是四川的地道藥材。它主產於成都市新都區、都江堰石羊鎮、彭州敖平鎮、祟州廖家鎮、郫縣花園鎮以及什邡等地。川芎對自然條件要求很高,除以上幾個地區之外,其它地方均不適合發展川芎。

川芎的栽培種植

川芎喜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較濕潤的環境。但川芎苓種培育階段和貯藏期,則要求冷涼的氣候條件。生長期280- 290天。平壩地區宜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豐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質壤土。喜有機肥,在施用一般農家肥料的基礎上,加施氮肥能顯著增產,配合施用磷、鉀肥能更多地提高產量。

川芎採用無性繁殖。川芎繁殖材料為地上莖節,俗稱“苓子”或“芎苓子”。主產區四川,多選擇海拔900- 1500米的山區專門培育“苓子”,供平地或丘陵地栽種。

芩種培育

選地整地選擇氣候陰涼的高山陽山,或低山半陰半陽山的生荒地或粘壤土。栽前,除淨雜草,開墾煉山,挖鬆土壤30釐米後,作成寬1.5米的畦。

繁殖苓子於12月下旬至翌年1- 2月上旬,將壩區川芎挖起,除去鬚根和泥土稱“撫芎”。然後運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培育“苓子”。

立春前,整平耙細畦面,撫芎按大、中、小分級栽種。行株距分別按:30×30釐米、25×25釐米、20×20釐米見方挖穴,穴深6-7釐米,每穴大的撫芎栽1個,小的栽2個,芽口向上,栽穩壓實,然後,施堆肥或水肥,覆土填平穴面。

撫育管理3月上旬出苗。齊苗後進行1次中耕除草,並結合進行疏苗;先扒開土壤,露出根莖頂端,選留粗細均勻、生長健壯的莖稈8-10根,其餘的全部拔除。3月下旬至4月底各中耕除草1次,中耕時宜淺鋤,避免傷根。結合中耕除草追施1次有機肥,每次每畝施用人畜糞水2500公斤和菜子餅100公斤。

收穫苓子於7月中、下旬,當莖節盤顯著膨大、略帶紫色、莖稈呈花紅色時,選陰天或晴天的早晨採挖。收挖後,剔除腐爛植株,選留健壯植株.除去葉片,割下根莖,稱“山川芎”,亦可供藥用。然後,將所收莖稈捆成小捆運往陰涼的山洞貯藏作繁殖材料。

苓子貯藏苓子貯藏在山洞或陰涼的室內。貯藏時,先在地面上鋪一層茅草,將莖稈交錯堆放其上,再用茅草蓋好。7-10天上下翻動1次。立秋前取出,按節的大小,切成3-4釐米長的短節,每節中間必須留有節盤1個,即成“苓子”。每100公斤“撫芎”,可產“苓子”200- 250公斤。然後,進行個選、分級,分別栽種。

栽種技術

選地整地山區培育繁殖材料,選地後除淨雜草,就地燒灰作基肥,耕地深25釐米左右,耙細整平,依據地勢和排水條件,作成寬1.7-1.8米的畦。平壩地區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雲英等綠肥),收割後鏟去稻樁,開溝作畦,畦寬約1.6米,溝寬33釐米、深約25釐米,表土挖鬆整成魚背形。最好先用堆肥或廄肥撒施畦面,挖土時使之與表土混勻。

適時栽種於立秋前後進行,不得遲於8月底。過早,在高温影響下幼苗容易枯萎;過遲,氣温已下降,對根莖生長不利。栽種應選晴天進行,當天栽完為好。栽前,將無芽或芽已損壞的、莖節被蟲咬過的、節盤帶蟲或芽已萌發的苓子,一律剔除。然後,按苓子大小分級栽種。栽時,在畦面上橫向開淺溝,行距30-40釐米,深3釐米左右。然後,按株距17-20釐米,將苓子斜放入溝內,芽頭向上側輕輕按緊,栽入不宜過深或過淺,外露一半在土表即可。同時,還要在行與行之間的兩頭各栽苓子兩個,每隔10行的行間再栽l

行苓子,以作補苗之用。栽後,用細土糞或火土灰混合堆肥覆蓋苓子的節盤。最後,在畦面上蓋1層稻草,以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水沖刷。每畝用苓子30- 40公斤。四川藥農多采用栽苓專用工具“菩耙子”栽種,速度快,質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