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夏季林下香菇栽培技術

科普 閲讀(3.31W)

香菇一般出菇限於春秋兩季,冬夏兩季市場特別是鮮菇供應短缺.為了滿足香菇市場週年供應、改善出菇環境,提高產量品質,我站從2007年開始進行林下夏季栽培香菇試驗,結合各地栽培經驗,總結出一套夏季栽培香菇的有效方法,經兩年推廣應用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1、林地的選擇與拱棚搭建

夏季林下香菇栽培技術

選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有水源,生長5-6年以上速生林地,行間以5-10m為宜。在林下行間搭建簡易的拱棚,拱棚規格為寬5m,高2m,長50m,建造時先搭牀架,做三個牀架,兩邊寬各0.8m,中間寬2m,兩牀架之間留70cm走道,規格是距地面高25-30cm,每20cm用14號鉛絲縱向拉緊,牀架4、10趟鉛絲。兩端用地毛固定,選擇這樣的拱棚,用8m長薄壁鐵管,做成拱形,插入地下基座上每3m一根固定,用12號鉛絲連接,上覆8m薄膜,每棚造價3000元左右,可放入菌棒5000個。

香菇具喜蔭特性,鬱閉度差的林地要加用透光率10%以下的遮陽網以防止陽光直射菌棒造成高温燒菌。子實體生長主要受温、濕度限制。高温條件下香菇生長快,容易開傘、衰老,低温不易開傘,菇質好。空氣濕度低,容易失水、菌蓋表面開裂;濕度過大菌蓋發粘,易發生雜菌。所以在林下搭建拱棚,安裝微噴設施,通過適時噴水改善小環境。

2、菌株選擇

菌株選用較耐高温的武香一號,其菌絲生長温度為5-35℃,最適宜温度22-25℃。出菇温度15-35℃,最適宜温度20-26℃。

3、茬口安排及菌棒製做

3.1茬口安排

出菇期安排在3-12月兩季栽培,制棒時間在11月份至翌年5月底前。生產高温品種(武香一號,931等)菌齡80天左右可進入出菇期5月-10月初出菇結束。4、5月份生產低温品種(939、慶科20、868等)菌棒接種後渡夏,於10月至12月出兩茬菇,菌棒在林下越冬,翌年3-5月再出2-3茬菇,而後接高温菇。這樣一年有9個月的出菇期,越冬期3個月休眠。使林下種植實現了兩季、高效栽培。

3.2菌棒製作

運作模式採用集約型工廠化生產,統一制棒、接種、培養,降低了生產風險。

菌棒製做採用圓盤自動衝壓裝袋機。(該機由福建漳州興寶機械廠提供)實現攪拌、加水、分料、上料、裝袋一體化。菌棒生產採用折幅15cm、長度60cm、厚0.05cm的高壓聚乙烯袋筒。

配方:麥麩18%,棉籽殼20%,硬雜木屑50%,細木屑(楊柳木)10%,石膏2%,水適量。

菌棒標準為料柱長度45cm1,重量2.25kg1,常壓滅菌。流水作業,在棚室內帳式打穴接種。每5人一組,4小時接種5000棒。

4、栽培管理

4.1春季管理

春季氣温逐漸回升,此時主要的工作是養菌和轉色。菌棒接種後待菌種吃料半徑達3-5cm開始翻垛,井字型排放菌棒,發菌時將温度控制在30℃以下,及時通風換氣。大約經過40-50天發菌至基本滿袋(兩端差3-5cm)要及時將菌棒運入林下拱棚內,香菇菌棒交叉斜靠於牀架的鉛絲上,菌棒與地面的夾角以不大於15為宜,菌棒之間10cm。同時要採用微孔通氣,每棒用小釘刺孔100個左右,孔深0.5cm,加快生理成熟和袋內轉色。

4.2夏季管理

在自然情況下,菌齡80-90天轉色4/5以上,就可脱袋出菇,脱袋前依菌棒長勢和氣候特點進行適當驚菌,力度要掌握好,用大水在早晚重噴兩次連續2-3天,目的是加大温差刺激和增加空間相對濕度,3天左右袋內可見有菇頭露出要及時脱袋。脱袋後用大水沖洗菌棒一次,洗掉代謝產生的黃水防止黴菌感染並加大温差刺激。以後維持好濕度(用微噴調節)、温度及時掀棚膜通風換氣。正常情況下,菇蕾即可大量發生,當菇蓋菌膜拉開,開傘前要及時採菇分級存放,上市銷售。

出菇期間加強温濕管理。拱棚的塑料膜白天掀起,夜間放下,利用微噴設施及時噴水降温、增濕,創造一個最高温度在33℃以下,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的出菇環境。一般每天噴水3-4次,中午温度高時應加大噴水次數。遇到陰雨天氣,要首先停止或減少注水,以免刺激過大,出菇集中;其次放下塑料膜以防雨水沖刷菌棒,影響出菇品質。

7月由於天氣悶熱潮濕,加大通風,控制噴水量,以保住菌棒為主。此時極易發生綠黴感染,及時用綠黴淨噴灑,即可有效消除雜菌影響。

4.3秋季管理

9月氣温逐漸降低,空氣温濕度變化較大。當夜間温度低於20℃時,放下拱棚塑料膜,以利保温、增濕。隨時掌握天氣變化,多風、乾燥時增加噴水次數,保證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利於出菇。

隨着菌絲體代謝減緩,養菌時間、出菇時間、出菇過程相對應延長,注水量控制在出菇菌棒重量的40-50%,以利養菌。

當菌棒生產4-5潮菇後,棒體縮小、乾癟,出菇個頭小,菇蓋薄,説明養分已耗盡,此時出菇結束。對於到了深秋仍有出菇能力的菌棒,採取移到暖棚內出菇,或來年温度上升後再出菇,實現菌棒出菇生產最大化。

5、小結

5.1林下間作香菇,實現了食用菌向其天然產地(森林)的迴歸,生產環境優於傳統生產模式。而且投資小,管理簡便,效益高。

5.2林下閒置土地得了高效利用。通過種菇使之變成了能獲高收益場所。

5.3提高了香菇的品質,彌補了高温季節市場鮮菇供不應求的矛盾。

由於有了林木天然遮陰、降温天然屏障,使設施投入成本大大降低。高品質香菇的比例增加和市場緊俏及提高了生產者的經濟收益。

5.4促進了速生林的生長,淨化空氣,改善環境。

林下有了菌體呼吸釋放二氧化碳促進了林木光合作用,種菇後由於經常噴水,使速生林的生長速度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