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小麥病害葉鏽病症狀及防治方法

科普 閲讀(7.92K)
小麥病害葉鏽病症狀及防治方法

症狀

主要為害小麥葉片,產生皰疹狀病斑,很少發生在葉鞘及莖稈上。夏孢子堆圓形至長橢圓形,桔紅色,比稈鏽病小,較條鏽病大,呈不規則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圍有時產生數個次生的夏孢子堆,一般多發生在葉片的正面,少數可穿透葉片。成熟後表皮開裂一圈,散出桔黃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主要發生在葉片背面和葉鞘上,圓形或長橢圓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亂,但成熟時不破裂。別於稈鏽病和條鏽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葉鏽病菌是一種多孢型轉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麥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在唐鬆草(Thaclictrumspp.)和小烏頭(Isopyrumfumarioides)上形成鏽孢子和性孢子。我國尚未證實有轉主寄主,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該菌在華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廣大麥區的自生麥和晚熟春麥上以夏孢子連續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並向鄰近地區傳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條件與條鏽病類似。該菌夏孢子萌發後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氣温20―25℃經6天潛育,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進行多次重複侵染。秋苗發病後,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葉片內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區,病菌不斷傳播蔓延。北方春麥區,由於病菌不能在當地越冬,病菌則從外地傳來,引起發病。冬小麥播種早,出苗早發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種的易發病,冬季氣温高,雪層厚,覆雪時間長,土壤濕度大發病重。毒性強的小種多,能使小麥抗病性“喪失”,造成大面積發病。

防治方法

主要靠種植抗病品種,輔之以藥劑防治和栽培防病。(1)種植抗耐病品種。(2)藥劑防治①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葉鏽特或用種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種。②提供使用15%保豐1號種衣劑(活性成分為粉鏽寧、多菌靈、辛硫磷)包衣種子後自動固化成膜狀,播後形成保護圈,且持效期長。用量每kg種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麥葉鏽病、白粉病、全蝕病效果優異,且可兼治地下害蟲。(3)於發病初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條鏽病、稈鏽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4)加強栽培防病措施適期播種,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雨季及時排水,上濕氣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