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技術>種植技術>

瓠子大棚栽培子葉炭疽病的防治

種植技術 閲讀(5.89K)

瓠子(拼音:hù zǐ),別名:甘瓠、甜瓠、瓠瓜、淨街槌、龍密瓜、天瓜、長瓠、扁蒲;被子植物門,葫蘆科葫蘆屬下的一種,為本屬植物葫蘆的變種,一年生攀援草本。

瓠子大棚栽培子葉炭疽病的防治

瓠子的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粘質長柔毛,老後漸脱落,變近無毛。葉柄纖細,長16-20釐米,有和莖枝一樣的毛被,頂端有2腺體;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6釐米,不分裂或3-5裂,具5-7掌狀脈,先端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心形,彎缺開張,半圓形或近圓形,深1-3釐米,寬2-6釐米,兩面均被微柔毛,葉背及脈上較密。

卷鬚纖細,初時有微柔毛,後漸脱落,變光滑無毛,上部分2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單生。雄花:花梗細,比葉柄稍長,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狀,長約2釐米,裂片披針形,長5毫米;花冠黃色,裂片皺波狀,長3-4釐米,寬2-3釐米,先端微缺而頂端有小尖頭,5脈;雄蕊3,花絲長3-4毫米,花葯長8-10毫米,長圓形,藥室折曲。雌花花梗比葉柄稍短或近等長;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筒長2-3毫米;子房中間縊細,密生粘質長柔毛,花柱粗短,柱頭3,膨大,2裂。

果實初為綠色,後變白色至帶黃色,由於長期栽培;果形變異很大,因不同品種或變種而異,有的呈亞鈴狀,中間縊細,下部和上部膨大,上部大於下部,長數十釐米,有的僅長10釐米(小葫蘆),有的呈扁球形、棒狀或構狀,成熟後果皮變木質。種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頂端截形或2齒裂,稀圓,長約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瓠子的生長環境

瓠子生長勢強,莖葉生長量大,結果多,整個生長期需水量較大。瓠子要求透氣性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忌連作。在肥沃疏鬆、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上生長良好。粘重土、低窪地種植瓠子易感病。生長期間要求供給一定量的氮肥,結瓜期喜充足的磷、鉀肥。生長前期喜濕潤環境,開花結果期土壤和空氣濕度不宜過高。

瓠子大棚栽培子葉炭疽病的防治

瓠子子葉炭疽病的症狀

瓠子種子帶菌,播種後遇有低温高濕的條件,子葉出土需較長時間,經常出現子葉剛剛出土尚未展開,子葉邊緣或子葉上即出現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擴展後稍凹陷,濕度大時其上長出粉紅色粘質物。瓠子炭疽病,成株期也可發病,主要為害果實。果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2~6毫米,初淡綠色,後變黑褐色,稍凹陷,濕度大時,病部密生黃色點狀粘質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單個可見。秋末病斑上長出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頸部染病,果實多不能成熟,掛在植株上或脱落。

瓠子子葉炭疽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擬菌核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於土壤中越冬。播種後潛伏在種子上的菌絲體可直接侵入子葉,造成子葉發病,定植帶病幼苗,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濺射傳播,形成發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發病,其中24℃發病重,育苗期濕度高是誘發本病重要條件,相對濕度87%~98%,氣温24℃,經3天潛育可見發病,相對濕度低於54%不能發病。生產上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濕度高,葫蘆吐水和葉面結露,葉面結有水珠,能夠滿足發病的濕度條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發生。

瓠子子葉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1)種子處理。首先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葫蘆上採種,對生產用種用50~51℃温水浸種20分鐘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鐘,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催芽。

2)育苗地要實行3年以上輪作,防止土壤帶菌,不能輪換時必須進行苗牀土壤消毒。

3)棚室或露地於發病初期噴灑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豐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4)棚室可噴撤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克炭靈粉塵劑,每667m21kg,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5)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蘆品種。

6)加強通風及温濕度管理,使其遠離發病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