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技術>養殖技術>

冬季養殖黃鱔使魚塘水升温的方法

養殖技術 閲讀(6.6K)

一、修建鱔池:選擇向陽空地、田塊、舊水溝建池。為了便於換水,最好在有水源保障的地方建池,採用水泥池、磚砌池、亂石池和三合土池均再用水泥經或三合土勾縫,要求池底和四周不漏水和不易跑鱔。鱔池大小根據飼養規模決定,可大可小,從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都行。一般池大小20―30平方米,池深1米左池形因地而定。水深春夏秋三季一般保持在10―15釐米上下,冬季放幹留一雨水,為便於換水放水,鱔池底部及上方各開一水口或置進排水管。並安裝攔魚肉。池底在建成不漏水後,要鋪放3―5寸深的泥土,可用河泥和青草漚製成的泥土墊池底(有的地方池底墊厚達60釐米),池中心或四角上放亂石堆,以利黃鱔保暖或乘涼,適應黃鱔的定居習性。池水温度以10―25℃最適宜。池的四中栽樹、種瓜、栽竹搭棚,或栽茨菰若干棵,以減少夏天日照,池內可適當種植些水浮蓮等水生植物,供黃鱔夏天避暑。

冬季養殖黃鱔使魚塘水升温的方法
二、選種投種:選用良種,以黃色為好,青色次之。最好與養鱔户聯繫,購買大小均勻、體強無病、無傷的種鱔,也可到市場上去購買,或到野外捕捉。鱔種每斤15―25條左右為好,在驚蟄(三月五、六日)以後的三、四月間投種,一般每平方米投種2??5―3斤,如飼養條件好,可投到5―10斤左右。投種時,每池投一至二個癩蛤蟆共池混養,可起到防治黃鱔常見病的並向池內投放一些瓜絡或稻草團,便於小鱔藏身。鱔種來源也可用在4―10月間到稻田或淺水的泥穴中徒手捕捉幼鱔(或籠捉),但徒手捉時要戴紗手套,用中、食指夾住鱔魚的前半部,以免幼鱔受如用鐵鈎捕捉的幼鱔會有內傷,不能養殖。三、投喂餌料:池養黃鱔,因其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必須投餌精養。飼餵的黃鱔吃投喂的河蚌肉、螺螄肉、小雜魚蝦、畜禽內臟和螟蟲、蠶蛹、食品廠下腳料、菜籽餅,並且喜食人工繁殖的蚯蚓、蠅明等。還可以用燈誘飛蛾入或用豬血招引蒼蠅生明以作飼料。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很貪食,餌料嚴重不足時,黃鱔有互相殘殺或大吃小、強食弱的食性。由於黃鱔白天不出來活動,因此,每天晚上8―10時投料為好。以投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如皮、米飯、瓜果等酸甜食物)為輔。一般每天投料一次,投餌量早期為黃鱔體重的3―5%,隨着黃鱔體重增加投餌量也相應增加。投餌最好全池均勻遍撒。餌料不足時,也可輔投一些浮萍、桑葉,抓住春後到冬前黃鱔生長的黃金季節,做到適時喂料,。為避免黃鱔停食,要求投喂混合飼料,投餌的原則是新鱔、營養、多樣、吃盡。人畜糞必須經過腐熱發酵後才能潑灑餵養。嚴禁用酸敗黴變的酒糟、豆腐渣、薯渣等腐臭、變質食物。投料如定時定點,可便於鱔魚攝食和人工捕撈。投料後的第二天清早清除殘餌或注入新鱔水,保持池內有較多的氧氣。當然,投餌也要適中,過多會使水質變壞,過少則食餌不足。四、精心管理:管理上要“三查三防”。一查水情,保持水質的清爽,保持池內清潔衞生。要勤觀察,發現水質微臭或不常時,應立即換水。水源較差的每隔5―8天換水一次,做到季勤換,天氣炎熱水温過高時還要搭蔭棚遮蓋或適當加深水位。冬季儘量不換。池內可混養些泥鰍。每平方米放養1―2斤,以改善水質,並防止黃鱔互相纏繞。二查餌情,應注意缺餌、單餌、混餌的觀察,注意打雷下雨與缺餌時,黃鱔受驚向外逃,不進食,不入洞;缺餌時黃鱔會出現大追小,互相祕。改喂新餌料應從少到多。三查病情,只要提前預防,注意觀察,鱔病是可以控制的。“三防”是:一防逃跑,建池要牢固,防止洪水沖垮池子或鱔魚翻池,雷雨時要排水以防外逃。二是防害,鵝鴨不得入池。三是防毒,嚴禁香煙頭、化肥、農藥污染或有污染的水放入池內,特別是化肥、農藥對魚類有劇烈的殺傷一旦發現中毒,應徹底放乾池水,用新水衝換池內毒水、污物。然後將大蒜搗爛兑水,按每平方米5克投入池內,以免黃鱔大批死亡。五、疾病防治:黃鱔常見有發燒病、感冒病、膚毒病和毛細線蟲病。發燒病是因黃鱔密度過大引起的。防治方法是池內可混養少量泥鰍(以每200條黃鱔搭配1條泥鰍為宜)。當黃鱔發病後,立即換水,或在池中加入萬分之七的硫酸銅溶液,每平方米可潑灑一大兩左右。黃鱔感冒是由於注入的新水温度過低引起的。用温度很低的泉水、井水、山礦水或水庫水換水之前,應讓水温升高後再放入池中。秋末冬初水温低到12℃以下時,黃鱔開始入泥土下30釐米左右深處過冬。這時,要排去池水,只保持泥土濕潤,並在泥土上蓋一層5寸左右的稻草防凍,避免結冰。黃鱔背部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梅花斑,是黃鱔常見的病害,預防方法就是經常在鱔池內投放一些癩蛤蟆,因為癩蛤蟆身上的分泌物具有防這種病的功效。如黃鱔已患此病,立即取1―2只剝皮的癩蛤蟆用繩繫好,在池內拖幾趟,即可病除。膚毒病是因黃鱔相互咬傷或被敵害生物侵襲造成傷口而導致黴菌感染引起的。病鱔體生“白毛”,食慾不振,瘦弱而死。在黃鱔入池前應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發現病鱔,可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遍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