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關於山藥分叉問題的解答

科普 閲讀(1.79W)
關於山藥分叉問題的解答

菏澤定陶孟海鎮農民反映,他們今年種植的鐵棍山藥,不僅沒有長成“鐵棍”,長得反而像“佛手”,這到底是啥原因?現由省農科院和當地農業局山藥種植技術專家,給予詳細解答。

根據定陶讀者反映,2011年10月19日,我們邀請山東省農科院肥料和作物栽培以及菏澤市山藥種植管理方面的專家,前往定陶縣孟海鎮,就當地山藥出現的分叉現象進行了現場考察,對農民施肥和栽培情況做了詳細調查。

省農科院資環所(土肥所)研究員崔榮宗還當場採集了土壤樣品,帶回實驗室檢驗。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李愛賢博士和單縣農業局蔬菜站站長吳峯同山藥種植户們進行了交談,詳細瞭解農民種植、管理方面的情況,在現場查看了當地的土壤及栽培情況。

多種原因可致分叉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李愛賢博士給農民介紹説,山藥在生長過程中生長點受到破壞,就會引起山藥內部組織結構發生改變,造成分叉。簡單地説,凡是能破壞生長點的因素都能造成山藥分叉。

分叉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一是使用除草劑、膨大素方法不當,抑制生長點,造成分叉。二是夏季高温、乾旱,土壤温度過高,灼傷生長點,造成分叉。三是澆水時間不對。夏季晴天中午(11點至15點)澆水,土壤温度迅速降低,會傷害生長點,形成分叉。四是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因其在田間發酵產生熱量,傷害山藥生長點,形成分叉。還有如果栽植前化肥未能充分與土壤混勻,使栽子與化肥直接接觸,生長點被燒壞。另外地下害蟲咬食、截斷生長點,也會造成分叉。

挖出山藥現場看病

在現場,專家們分別對農户牛作南和牛作朋兩家種植的山藥進行了現場採收,對挖出的山藥生長情況進行了考察。牛作南家的山藥塊莖有分叉現象,牛作朋家的山藥發育正常,塊莖沒有分叉現象。據牛作南介紹,他家的山藥共施肥3次,第一次基肥每畝施用16:8:18複合肥4袋,160千克,土雜肥(家禽糞便)數量不詳,第二次施肥追施22:9:9含量複合肥50千克,第三次施肥追施22:9:9含量複合肥50千克,並追施商品有機肥(數量不詳);每畝施用化肥折純養分:N,47.6千克,P2O521.8千克,K2O37.8千克。

據牛作朋介紹,他家2.2畝山藥田,第一次基肥共施用過磷酸鈣300千克,尿素50千克,磷酸二銨75千克,硫酸鉀50千克,土雜肥(兔糞)數量不清楚,第二次施肥追施16:8:18含量複合肥80千克,第三次施肥追施15:15:15含量複合肥50千克。每畝施用化肥折純養分:N,25.9千克,P2O538.4千克,K2O21.3千克。

以上施肥數據均根據農户自己回憶進行計算,由於農户一般施肥都沒有進行計量,可能與實際施肥量有所出入,尤其是土雜肥、有機肥用量數據更難確切計算。

我們分別對牛作南(代表分叉山藥田)和牛作朋(代表正常山藥田)家的山藥田按照取樣規範進行了土壤樣品採集,對可能影響山藥生長的幾個主要成分進行了實驗室分析,結果見上表。

從兩個農户的化肥施肥情況看,牛作南的山藥田氮、鉀肥施用量分別比牛作朋家山藥田高21.8和16.5千克/畝,磷肥施用量低16.6千克/畝。

從對現場帶回的土壤樣品進行土壤分析的結果看,兩個農户土壤鹽分及pH值基本一致,氯離子未檢出,説明這些土壤障礙因子不是導致山藥分叉的原因。從土壤養分含量分析結果看,牛作南山藥田水解氮高於牛作朋,磷鉀含量低於牛作朋。但這些養分含量的差異並不非常大,不至於導致山藥分叉。

牛作南、牛作朋兩家的山藥田土壤質地均為沙壤土,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是適合山藥栽培的土壤類型,也不存在抑制山藥生長的障礙因子。所以,根據現場考察、施肥情況調查和土壤檢驗結果等材料,可以證明不是由於施肥和土壤原因導致山藥分叉。

李愛賢博士還提醒農民朋友,要選擇適合在山藥上應用的、適量的除草劑、膨大素和農藥,切忌盲目用藥或任意加大劑量。另外夏季避免在最熱的時間澆水。二是適量使用化肥,並且不要直接施在種植溝內;施用腐熟的有機肥。三是防治病蟲害,採用輪作換茬、山藥栽子提純復壯、噴灑農藥等措施減少病蟲危害。

天氣作怪是主因

菏澤市單縣農業局吳峯是山藥種植方面的專家,他認為造成山藥分叉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種質、土質、天氣、種植管理等都可能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

菏澤地區山藥種植面積大,歷史久,種植經驗豐富,在栽培技術方面已經相對成熟。在此背景下,他認為今年菏澤市山藥分叉現象較往年大面積出現的主要原因應歸結為天氣乾旱少雨。2010年冬季無雨雪,整個冬季乾旱,加之今年早春無雨,使乾旱情況進一步加劇。當種植户將肥料施入土壤後,由於土壤水分少,山藥生長前期極易燒根;春季少雨雪,地温過高,澆水又不及時,山藥生長點進一步受損,不能正常分化;山藥生長後期雨水多,新根旺發,刺激多個生長點分化形成分叉。

鑑於今年這種情況,專家建議廣大種植户在今後的栽培過程中應着力通過加強肥水管理來預防分叉現象的發生。一是當土壤墒情差時,隨早春整地適當澆灌土地,補足水分;二是在施肥時應注意合理搭配,平衡施肥,多施用有機肥,同時適當增施高科技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