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旱地生薑高產種植技術?

科普 閲讀(2.51W)
旱地生薑高產種植技術?

生薑為姜科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温暖而陰涼的生長環境,不耐寒、不耐熱,忌漬水、曝曬、連作。所以生薑要在旱坡地從下而上種植,種後要用芒箕覆蓋,可以防生草、防曝曬,又可以保濕、保持地面鬆土,有利於生薑適宜生長。

生薑的用途廣泛,可以用作調味品,加工成多種食品,也可以作藥用,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種植生薑易管理,產量高,一般畝產在2500-4000公斤,高產的達5000公斤以上。是一種較好的農業經濟作物。

1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1温度。生薑原產於我國熱帶及東印度,性喜温暖,根莖(姜塊)生長需要較高的温度。在16~18℃以上才能發芽,在20~27℃時姜塊發育迅速,月均温為24~29℃最適宜根莖分生,在15℃以下停止生長,達40℃時發芽仍無妨礙。但低於10℃以下,姜塊容易腐爛。

1.2光照。生薑耐陰而不耐強日照,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姜屬於中光性作物,在中等強度的光照條件下生長良好,苗期若遇高温強光,常表現出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生長不旺,葉片中的葉綠素減少,光合作用下降。若連陰多雨,光照不足,亦對姜苗生長不利。姜不同生長時期對光強的要求不同,發芽期要求黑暗,幼苗期要求中等強度光照,旺盛生長期生長量大,較強的光照有利於光合產物的製造和積累。故栽培時應搭蔭棚或利用間作物適當遮蔭,避免強烈陽光的照射。

1.3水份。生薑的根系不發達,耐旱抗澇性能差,故對於水分的要求格外講究。在生長期間土壤過幹或過濕對姜塊的生長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發病腐爛。

1.4土壤營養。生薑適宜地勢較高、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有機質豐富、通氣而排灌方便的半廕庇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濕的低窪地栽種生長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長也不好。生薑對鉀肥的需要最多(特別對硫酸鉀複合肥吸收最有效),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2栽培技術

2.1種生姜處理

2.1.1選種消毒:在上年的留種地選擇健壯植株的姜塊採收貯藏,播種前選形狀扁平、顏色好、節間短而肥大且無病蟲害的姜塊,用草木灰溶液浸泡15~20分鐘進行消毒,防止腐敗病(姜瘟)的傳播危害。在選種消毒時,凡發現姜塊有水漬狀肉質變色,表皮容易脱落的,説明已經受病害感染,必須淘汰。

2.1.2曬種催芽:為了出芽快而整齊,在播種前一星期左右,選擇晴天,將種塊翻曬數天,使姜皮變幹發白,放入墊有稻草的籮筐內,使其頭朝內、腳朝外,一層層放好後,再蓋草簾或稻草,用繩子紮緊,放於灶的上部,利用柴草的熱煙加温,保持筐內濕潤和20~30℃的温度,經過20余天幼芽長1釐米左右取出。也可放於温室或塑料大棚內,維持20℃以上的温度進行催芽。催芽後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有1~2個芽子,沾上草木灰即可播種。

2.2整地施肥

生薑喜歡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肥土,由於生薑的根系少,分佈範圍小,因此用來栽姜的土地還須實行深翻曝曬,使其風化疏鬆,以利根系生長髮育。姜的產量高,生長期長,故需肥量多,每畝應施放腐熟牛、豬圈肥2000~2500公斤,或濃人畜糞水70~80擔作為底肥,有條件還可增加20公斤的複合肥效果更為理想。姜不宜連作,應與其它蔬菜進行3年以上的輪換栽培,防止姜瘟發生危害。

3播種栽培技術

3.1播種

3.1.1播種期: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低熱河谷地區以3月上、中旬為宜。經過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的可適當提早。

3.1.2播種量:種塊的大小與產量關係甚大,使用較大的姜塊作種不但出苗早,加快發育生長提早成熟,而且產量高,因此每塊種姜應以50~100克為宜。若以50×15釐米的田間栽培行株距計算,每畝可用姜種150~250公斤。

3.1.3培育壯芽:培育壯芽是獲得姜豐產的首要環節,一般好的姜種成球肥胖,色澤鮮亮,壯芽芽身粗短,頂部鈍圓弱芽芽身細長,頂端尖。去除弱芽,一瓣姜留1~2個壯芽。

3.2栽培方法

為了避免在生長期間根莖露出土面,降低品質,在栽培時必須適當進行深播,其栽培方法如下。

3.2.1高廂栽培法:將土地平整開溝,做成廂寬1.2米,溝寬30釐米的高窄廂,每廂均勻縱開種植溝3條,施入底肥與土壤混合後,按15~18釐米的株距進行播種栽培,每畝可栽8000~9000株。這種方法在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帶(如坡地),可以用稻草覆蓋,增強土壤透氣性,提高土温,防止乾旱。

3.2.2條壟栽培法:將土地深翻耙平,不做廂,按50釐米的行距開種植溝施放底肥,與土壤混合後,按15~20釐米的株距進行播栽,以後培土做成壟。此法每畝可植8000株左右,適宜在地下水位低,通風透氣性較好的梯地或斜坡地栽培。在播種時,若是經過催芽的種塊,應將芽子朝上放,未經催芽的種塊平放斜放均可。播種後覆蓋5~6釐米厚的細泥土,使其儘快出苗。

4田間管理

4.1搭棚遮蔭

生薑害怕烈日照射,但散射光對生長又有好處。因此在播種出苗,秧苗高達15釐米以後,應搭成高1米左右的平架,架上鋪蓋稀疏芒箕,擋住部分陽光,降低照射強度,以利植株生長。到了秋天光照強度減弱,這時由於地下部的根莖膨大,需要較多的光照,再撤去蔭棚,增加光合作用,提高產量。或者因地制宜在陰山坡栽培,效果均好。

4.2中耕培土

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長的習性,且喜歡土壤疏鬆通氣,故在生長期間應進行中耕培土。一般中耕2~3次,結合培土進行。生長前期中耕適當深些,到了中後期植株較大,且地下部已開始膨大,應實行淺中耕。培土可增厚土層,防治姜塊露出土面降低質量。通過培土,將原來的栽植平行逐漸變成壟行,使土壤濾水和透氣,有利於生長,提高產量品質。

4.3中耕除草及施肥

4.3.1中耕除草:姜根莖長於地下,要求土壤疏鬆通氣,應勤中耕,但由於其根系較淺,不宜深耕。姜幼苗期長,生長速度較慢,又處於高温多雨季節,雜草萌生極盛,可用除草醚、除草通、氟樂靈、胺草麟、撲草淨等農藥除草。

4.3.2地膜筱蓋:使用地膜覆蓋不僅可提早播種,延長生長期,提高產量,還可增強保温,抑制雜草生長,減少中耕次數,是目前在姜生產中推廣使用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之一。

4.4追肥

生薑在生長期間,應根據植株的長勢確定追肥,一般共追2~4次,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掌握先淡後濃的原則施用。在生長的前期由於植株不大,需肥較少,一般應少施,到生長中後期植株長大,且地下部開始結姜塊,需肥較多,應多施勤施,可在人畜糞水中加進0.5%左右的複合肥,在晴天進行施用,既作肥又作水,效果良好。

5採收與留種

5.1採收

生薑的採收與其它蔬菜不同,可分嫩姜採收、老薑採收及種姜採收三種方法。

5.1.1採收嫩姜,可作為鮮菜提早供應市場。一般在8月初即開始採收。早採的姜塊肉質鮮嫩,辣味輕,含水量多,不耐貯藏,宜作為醃泡菜或製作糟辣椒調料,食味鮮美,極受市場歡迎,經濟效益好。

5.1.2老薑採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進行。待姜的地上部植株開始枯黃,根莖充分膨大老熟時採收。這時採收的姜塊產量高,辣味重,且耐貯藏運輸,作為調味或加工乾薑片品質好。但採收必須在霜凍前完成,防止受凍腐爛。採收應選晴天完成,齊地割斷植株,再挖取姜塊,儘量減少損傷。

5.1.3種生姜的採收,一般掌握在地上植株具有4~5片葉片時,大約在6月中下旬進行。採收時小心將植株根際的土壤撥開,取出種姜後再覆土掩蓋根部。若採收過遲傷根重影響植株生長。

5.2留種

留種用的姜塊,最好另設留種田進行栽培,在生長期間多施鉀肥(草木灰等),少施氮肥(如尿素等)。採收時晾曬數天,降低種塊水分進行貯藏。也可在大田生產中選擇植株健壯、姜塊充實、無病蟲害感染、不受損傷的姜塊,進行晾曬後,貯藏作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