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技術>養殖技術>

海蜇的人工養殖技術

養殖技術 閲讀(3.19W)

在中國,海蜇漁業有悠久的歷史,最高年產量可達5.8萬噸。但是,由於迄今尚不完全瞭解的原因,其資源量年變動極大,有時多得來不及加工處理、任其躺在海灘上,有時卻無影無蹤無覓處。

海蜇的人工養殖技術

海蜇的人工養殖技術

池塘的選擇

選擇離海邊比較近,進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換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資源以便調整水的鹽度。

池塘的大小在20畝以上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為最宜。

岸邊的坡度應該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緩應該在岸邊水深0.5米處加圍網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搶灘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進排水

進水口應該有圍網,防止雜魚、雜蝦等敵害生物的進入,圍網的網目應該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應該設有圍網,網目應該和入水口的網目相同,防止排水時跑苗,圍網的面積應該大一些,依據具體池塘大小而定。網目的大小可以隨着海蜇的生長而逐漸增大,排水時水流盡量緩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網上而發生死亡。

進水10天以後方可放苗,進水後根據情況可適當肥水,保證浮游動物有一定的數量。

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對水質進行檢測,主要是水温、鹽度、pH值等。此項工作應該由技術人員來完成,可求助於育苗廠家,一定要準確,這關係到放苗後的成活率。

將養殖池塘的水温、鹽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廠家,看室內外池塘的水質條件差別大小才能斷定是否能放苗。適宜海蜇養殖的水温範圍是15~35℃,最適是22~28℃;鹽度的適宜範圍是8‰~36‰,最適範圍是18‰~30‰。

岸邊坡度太緩的池子應該在放苗前在岸邊0.5米水深處加圍網或塑料布。

放苗

放苗時間應該選擇在天氣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無風、無陽光直射的天氣。

放苗的密度應該嚴格控制在300只/畝以下。密度過大會造成缺氧、生長緩慢、長不大等現象。具體的放苗密度應該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質情況及換水條件等相聯繫,條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條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則可能導致養殖失敗。

蜇苗運輸時應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放苗時把苗倒進一個比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內的水,讓苗適應一段時間(10~20分鐘)後再放入池中。

最好將苗直接運到池塘中間,均勻、緩慢的潑灑入池內,操作不可急躁,以防傷苗。

養殖管理

海蜇養殖基本上採用的是不投餌的方法,因此換水(補充水體的天然餌料)對海蜇養殖非常重要。

放苗後如果天氣正常,水質條件正常,7天之內不需換水,7天之後可少量換水(每次不超過20%)

海蜇養殖前期(10~20天)換水條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換水,應該遵循少換、勤換的原則。進、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樣會對苗產生傷害(如苗粘在網上而導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傘徑長到5釐米之前。

遇到壞天氣如大風、大雨,最好不要換水,以免環境變化太大而對海蜇的生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換水前應該對所要換的新水的温度及鹽度進行測量,和池子內的差別不能太大,鹽度變化幅度不能超過10‰,超過這個數量不能換水。

池水的鹽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間,對於那些附近有淡水資源的池塘,應該充分利用淡水調整池水的鹽度。在適宜的區間內保持相對比較低的鹽度對海蜇的生長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勻,不能因為局部鹽度過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隨時觀察海蜇的活動及生長情況,監測水質變化及水中浮游動物的量。

餌料生物的數量。

在海蜇的池塘養殖前期, 池塘內浮游生物充足, 但到了養殖後期, 池塘內浮游生物的數量已不能滿足生長需要, 此時應進行肥水。進行肥水主要採用3種方法: 一是雞糞掛袋肥水, 用發酵好的雞糞10 kg /袋, 掛袋150個/㎡。當水透明度達到40 cm 時, 立即取出雞糞袋, 以免池塘內的水質過肥; 二是氮肥肥水, 氮肥按照22. 5 kg /h㎡比例投放到水中; 三是磷肥肥水, 按30 kg /h㎡的比例投放磷肥於水中。此外, 也可採用人工投放天然輪蟲、滷蟲或枝角類等, 進行活體投喂。在海蜇養殖密度較大情況下, 也可以通過投喂磨碎的魚糜, 為海蜇提供餌料。但該方法必須沿着池塘四周跟蹤海蜇投喂, 並堅持“少投勤投”的原則 。

水質管理。

在池塘養殖海蜇時, 為了保持池塘的水質, 水體必須經常換。通過換水, 不僅為海蜇的生長提供足夠的餌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證水體肥活嫩爽, 對海蜇的生長起到刺激、促進作用。換水必須堅持少換、勤換, 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對水質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應該定期清除養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 可以通過人工接種小球藻培養池塘優勢種羣, 改善池塘環境, 培養海蜇的天然餌料, 降低養殖成本。

保持水體理化因子平衡。

研究發現, 海蜇沉底死亡時的溶解氧小於3mg/L, 氨氮值大於374.45 Lg /L, 此值可認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閾值[。只有當水温在18~28 e 、鹽度18~28j、pH 值7.5~8.5、溶氧1.5 mg /L時, 海蜇活躍, 攝食量增大, 生長迅猛。因此, 要注意調節水體的理化因子在適當的範圍內。當水温温差不超過3 e 、pH 值穩定在7.5~8.5、氨氮值小於0. 2 mg /L升時, 即可放苗。

水體的初級生產力。

研究發現, 海蜇養殖過程中, 水體的初級生產力除主要受海水透明度影響外, 還受光照、鹽度和營養鹽等因素的影響。根據透明度與初級生產力成正比的關係, 在一定的範圍內, 要通過注入淡水提高水體的透明度, 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50 cm, 以保證有充足的初級生產力, 促進海蜇的快速生長

苗種培育

準備工作

育苗池用來蓄養種蜇與培養幼體,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着基用於螅狀體附着,任何堅硬無毒的物質皆可,規模生產最好用波紋板。

其他滷蟲孵化最好有專用的水泥池。加温及進、排水系統沒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產環境都可達到要求。

親蜇的來源

親蜇的來源一共有兩種:一種為全人工培養型,主要適用於從自然海區採捕親蜇十分困難的地區,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種為自然採捕性成熟的種蜇,根據採捕地點不同又分為自然海區採捕和在人工放養的蝦池內捕撈兩種。相對於種蜇質量來説,無論是懷卵量還是個體大小,後一種都要比前一種好。而且從近兩年養殖狀況來看,養殖池採捕的海蜇由於種蜇間親緣關係而產生了嚴重的退化現象,表現為個體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產卵與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温下,未受精的卵經3~5小時解體;受精卵經一段時間開始卵裂,然後發育為早期浮浪幼蟲。

人工孵化程序

蓄水和水處理:種蜇進池前將水池刷洗乾淨,注入新海水,作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來絡合重金屬離子,有有利於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為佳。親蜇密度適宜,有利於雌雄個體之間相互誘導性產物排放。

抽樣鏡檢:移入親蜇後,應不斷從池底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產卵,是否出現卵裂。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抽樣觀察一次,直到發現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為止。

孵化胚胎全部變為浮浪幼蟲後,使用體積法定量。正常情況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蟲變態、附着和管理

浮浪幼蟲左旋自轉,經過一段時間變態為螅狀體。前端附着形成足和柄部,後端形成口和觸手,如變態時未遇到附着基,則在浮游狀態下變態,柄部向上倒懸浮於水面。柄端具粘性細胞,接觸附着基時易於附着。浮浪幼蟲變態為螅狀體後,絕大多數附着于波紋板下側。在螅狀體附着後應適時添加新鮮海水。

幼體培育池加滿水後,一般採取以下四條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防止雜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狀幼體成活率;第二、保持温度,秋未池內水温降至10℃以下後,室內應有保暖設施,以維持池水温度在5~10℃為好,春季當室內水温上升至適宜温度時,螅狀幼體開始出現橫裂生殖,隨後釋放蝶體幼體;第三、適時投餌,以輪蟲、撓足類無節幼體、滷蟲無節幼體等為餌料,投喂頻次依水温及攝食狀況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狀幼體飽食後呈淺黃色,飢餓時呈蒼白色,故投喂頻次和投餌量可根據螅狀體體色深淺酌情增減,主要以鏡檢為準;第四、適時換水,螅狀幼體個體小,少動,耗氧量低,代謝產物較少。在20℃以下,水温低,代謝慢,沒有必要頻頻換水。換水時用虹吸法從池底吸出有沉澱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鮮海水。

螅狀體的體側長出一條匍匐莖,以其末端附着,形成新落足點。原柄部末端逐漸脱離附着點。形成足囊的過程可連續進行,一般個體可形成一到十幾個足囊。足囊形成後,在適當條件下,可從自頂部萌發出新的螅狀體。新螅狀體在生長中和長成後,同樣可形成新足囊並萌發出一代螅狀幼體。

碟狀幼體培育

螅狀體在次年温度上升到適宜温度時,開始出現橫裂個體。數目與螅狀體的大小密切相關,一般在1個~7個左右。初生碟狀體無色、半透明,直徑2~4毫米。經7~10天的生長,傘徑達10毫米,為中期蝶狀體或稚蟄,經15~20天的生長,傘徑達20毫米左右,成為幼蜇。

碟狀體培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定時、定量投餌:碟狀體在飽食以後一般要用3~4小時才能將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個小時投喂一次,同時根據肉眼觀察與鏡檢作少量調整。

換水:碟狀體培育階段温度高,攝食量大,產生的代謝產物及殘餌很容易敗壞水質。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換水,換水量在碟狀體培育初期為每天半量,分兩次完成。在中、後期全量換水(水質不好時可以每天換全池水兩次),換一次全池水不可將池水一次排幹,應分三到四次完成。

充氣:初生碟狀體的輻緣瓣和網管尚未發育,浮游能力很弱,絕大多數個體沉降於池底。一般採取微充氣的方法推動其浮游、攝食和生長。人工控制條件下,碟狀幼體至稚蜇階段的成活率,一般可達90%以上。至幼蜇階段的成活率,可達85%以上。

出售

當幼蜇生長到2釐米以上時,即達到售出規格,應以體積法定量後出售。

我們利用對蝦養殖池進行海蜇立體生態養殖試驗,採取接種肥水定向培育基礎餌料,使用光合細菌改善水質等手段,優化養殖環境。同時進行多品種搭配養殖,既充分利用水體,又提高了綜合養殖效益。

材料與方法

①池塘選擇:利用池塘 500畝,平均水深達2m以上。進排水暢通,池四周有攔網設施。

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以殺滅敵害生物及病原體。

③進水:用80目篩絹網進水30cm,並用含氯32%的漂白粉30×10⁻⁶消毒。

④放苗:投放傘徑1.5cm以上苗種。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結合進行暫養。暫養期間投喂優質的豐年蟲無節幼體、輪蟲、枝角類等。

⑤海蜇收穫:第1茬海蜇商品規格達到3kg/個左右時,用大扣網捕獲;第2茬海蜇根據市場行情可養至4~5kg/個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這樣不會影響貝類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