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關於枇杷的文化記載和詩詞詩句

科普 閲讀(2.77W)
關於枇杷的文化記載和詩詞詩句

枇杷的文化背景

食林廣記

安徽三潭枇杷全國聞名,徽州民間有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之説,與櫻桃、梅子並稱為三友。4~5月採收(福建雲霄早鍾六號一般於2月初即可採收,譽為開春第一果),剝去外皮,取果肉鮮用。

相關詩作

蘇軾的詩中亦曾提及這種水果: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他:盧橘是什麼果子?他説枇杷是也。後來有些書裏也跟着説枇杷,一名盧橘。我想,這多半是蘇學士想當然耳。因為,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裏説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幾樣東西是並列陳述的。可見盧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李時珍説: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是很對的。

楊萬里寫枇杷詩道: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前面六句,對枇杷的性狀還算描述準確,但沒有詩味。雖然孔夫子説過,讀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但詩歌畢竟不是植物教科書。郭沫若寫《百花齊放》,就是一個失敗的著例。楊萬里的這首枇杷詩倒像開了郭氏這類詩的先河。至於最後兩句,更不知他説些什麼。司馬相如雖然在《上林賦》中寫到了枇杷,但他並沒有表現出饞涎欲滴的模樣,也沒有如孫猴子有偷蟠桃的記錄,做不做園官有什麼打緊?還有一首有關枇杷的打油詩,道是有人送枇杷與人,附函説:送上琵琶兩筐云云。收禮的人於是作詩道: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詩雖俏皮,但一面吃着人家送來的枇杷,一面作詩嘲諷,也讓人覺得不是滋味。如宋代陸游所寫的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白肉種枇杷肉質玉色,古人稱之為蠟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寫顆顆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飛書寄蠟丸。

宋代宋祁詩句:有果實西蜀,作花凌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歎。是對枇杷樹的花、葉、果的寫實,非常確切。唐代羊士諤詩句:珍樹寒始花,氤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鰯鰯碧海風,濛濛綠枝雪。急景有餘妍,春禽自流悦。描繪了枇杷樹如亭亭玉立抄女,不與人爭春,而在萬花凋零,秋葉飄落和晚秋季節裏,才開始孕育花蕾到寒冬開放,迎着霧雪,獨顯高潔,留下金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代沈周詩云:誰鑄黃金三百丸,彈胎微濕露漬漬。從今抵鵲何消玉,更有錫漿沁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