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魔芋病害對產量的影響及病害防治措施

科普 閲讀(1.07W)

1、選用耐病或抗病品種:目前生產上應用的花魔芋,因長期種植,未提純和選育,使當地農家種種性退化、品質下降、抗病性能降低和產量低而不穩,所以,應通過在病區選育抗病植株,育出抗病性強、膨大性好、葡甘露聚糖含量高的優良新品種;也可引進花魔芋良種,還可引進白魔芋品種,試驗示範和推廣。

魔芋病害對產量的影響及病害防治措施

2、確定種植區域:根據我們近幾年的調查和試驗研究結果,山區海拔500米以下區域伏期氣温高,乾旱嚴重,晝夜温差小,植株抗病性降低而易發病;1000米以上區域氣温低,生長慢,產量低。因此魔芋種植的適宜區域可確定在海拔500~1000米的區域;此區可大力發展,以形成區域化的魔芋種植格局;還應避開多風災地域,以免風災造成葉柄折斷,植株停止生長。

3、建立種芋繁育基地:長距離調運種芋易受損傷,播種後發病重,各縣和各主產鄉(鎮),應在種植區海拔較高的區域,就近建立種芋繁育基地,實行統一供種,保證種芋規格和質量,儘量減少或避免種芋帶菌,縣際間確需調種,可在3月中、下旬進行,選用硬質竹筐或木條箱包裝,每層種芋間用麥草或稻草隔離,切忌使用塑料袋、紡織袋和麻袋裝運。

4、實行輪作倒茬:一般連作地塊病重,可與禾穀類作物實行三年輪作,以減少田間菌量;小麥或油菜種植區可在魔芋收後播種小麥或移栽油菜,其成熟期魔芋求出未出苗或正出苗,可多收一季作物。

5、推行間套遮陽:魔芋喜陰,怕強日光趨向直射;推行魔芋與玉米間作,通過玉米遮陽可降低魔芋發病率。可採用133~150釐米帶型,雙行魔芋間作單行玉米;也可用167釐米帶型,雙行魔芋間作雙行玉米。上述兩種與玉米間作的帶型魔芋病株率較純種的魔芋降低17.9~18.1個百分點,魔芋產量提高16.55~42.12%。

6、提高播種質量:做好冬前深耕和春季整地,除淨魔芋殘茬;適期播種:海拔700~800米可在4月上旬播種,海拔800~1000米可在4月中旬播種,海拔1000米以上可在4月下旬播種。合理密植:種芋大小為50~100克的每公頃種7.5萬窩左右;100~200克的每公頃種5.25萬窩左右;200~300克的每公頃種3.75萬窩左右。

7、改進栽培方式:魔芋喜濕潤,但又怕水漬,在魔芋球莖膨大期,正值山區連陰雨季,為防止因排水不良出現漬害而引起病害暴發,改平作為壟作,既可避免因田間積水而發病,又增厚土層,增大晝夜温差,促進球莖膨大和地上部分生長。

8、合理施肥,注重增施鉀肥:魔芋施肥應做到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以有機肥為主;鉀、氮、磷結合,魔芋需肥以鉀肥為主,其次為氮,磷第三;鉀肥可提高魔芋的抗病性、抗乾旱性、抗倒伏性和耐貯性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底肥與追肥相結合,以底肥為主,底肥應占施肥總量的80%以上。農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後再使用,追肥採取乍苗追肥。一般每公頃施農家肥2.25~3萬公公,硫酸鉀150公斤,磷酸二銨150公斤。化肥不要直接接觸球莖或植株,以免燒傷種芋或葉柄表皮利於病原菌入侵。

9、覆蓋栽培:海拔1000米以下產區,在播種起壟後,壟面上可覆蓋5~10釐米厚的麥草或稻草,或野乾草,每公頃用量4500~7500公斤;覆蓋物經過石灰水或藥劑浸泡。海拔1000米以上區域可採用地膜覆蓋栽培。

10、適時搶晴收穫:魔芋與甘薯一樣,整個生育期一直進行養分的積累,地上部分倒苗後,球莖仍能繼續膨大;所以,收穫既不能過早,又不能過遲,一般可在植株倒苗7d後搶晴收穫;收後按大小分級,出售或留種。留種的球莖要不傷不破,保護頂芽,避免機械損傷;同時,收集芋鞭和摘除鮮芋周圍的壯芽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