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玉米絲黑穗病的識別與防治措施

科普 閲讀(1.61W)
玉米絲黑穗病的識別與防治措施

玉米絲黑穗病主要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因此,該病的發病率即等於病害的損失率,為害相當嚴重。許多地區常將本病與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統稱“烏米”和“灰包”,但兩種病實際上是由不同病菌所產生的不同病害,應加以區別。

1、症狀識別:本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性病害,症狀表現主要在抽雄後。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有時一側苞葉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變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飛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維管束的殘餘物。天花發病的植株一般無花穗,剛抽出的花軸頂端病變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時天花抽出後後小花畸變為葉狀物。

2、影響發病的因素: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糞肥或被種子攜帶的一種能夠抵抗不良環境的特種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厚垣孢子萌發並通過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後,菌絲進入植株生長點,隨植株生長,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後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環,無再侵染產生。

土壤和糞肥的帶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濕度條件是影響本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温度較低並且比較乾燥時,玉米出苗遲緩,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發病率高,有利於絲黑穗病的流行。反之地温高、出苗快,發病則輕。因此,在冷涼山區,絲黑穗病發生就重。據試驗,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後,倒茬3年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3、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品種間對本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抗病品種有中單2號、中單14號、中單12號、遼單18號、丹玉13號、陝單9號、豫玉2號、豫玉11號等。

(2)實行輪作、深耕:連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發病重。實行3年以上輪作,基本上可消滅土壤中病的為害。另外,深翻土壤,將病菌孢子壓倒播種層以下,再減少菌源,減輕發病。

(3)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並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燒燬,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4)藥劑防治:此病是苗期一次性侵染的病害,在苗期利用藥劑預防病菌的侵入,將會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發生。

第一,用25%的粉鏽寧或羥鏽寧,按0.3%劑量拌種,防治效果可達90%左右。也可用玉米糊作粘着劑增加藥效。

第二,用70%五氯硝基苯做成含藥量不超過0.7%的藥土,播種時覆種效果較好。

第三,利用種子衣劑防病。目前生產上有多種種子包衣劑,可有效地防治病蟲害。據吉林省四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報道,玉米種子包衣處理後,對絲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可達63.3%-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