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小麥生育後期的田間管理技術

科普 閲讀(2.08W)
小麥生育後期的田間管理技術

小麥從開花到成熟,進人生育後期,約30多天。這一階段,冬小麥經歷了開花、授粉受精、子粒形成、灌漿和成熟等生育過程,轉入了以穗粒生長為中心的生殖生長階段。這是爭取粒多、粒重,特別是提高粒重的關鍵時期。冬小麥在生育後期,要求充足的光照、水分和適宜的温度、養分。天氣陰濕、温度較低、水分較少、養分不足均不利於小麥的開花、受精和子粒的形成。後期管理的中心任務是養根護葉,延長上部葉片的綠色時間,防止早衰或貪青,保花增粒,促進灌漿,爭取粒飽粒重。管理措施有如下幾項:

一、澆好灌漿水

小麥在生育後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據天津農校測定,此期每畝麥田每天消耗水分約4立方米以上。而天津市此期正值旱季,降雨少,乾熱風多。為保證小麥正常結實灌漿,在抽穗後有條件的地區應本着“地皮見濕不見幹”的原則,連續澆好抽穗、揚花水,灌漿水和麥黃水,以滿足小麥對水分的需要。其中灌漿水的增產效果最顯著,因為小麥開花後7一10天,子粒形成期已結束(羣眾叫“多半仁”),進入灌漿高峯期,千粒重每天可增l一2克。所以此時澆好一次灌漿水,不僅滿足小麥灌漿對水分的需要,而且還可降低地温,穩定地温,可防根系早衰。有以水養根,以根保葉,以葉保粒的作用。

後期澆水不能大水漫灌。因小麥灌漿期根系生活力已減弱,若水過大,氧氣不足,會使根系窒息腐爛,植株很快死亡,幹粒重顯著下降。此外,對於灌漿期葉色黑綠的麥田。為了防止貪青晚熟,應適當提早停水。後期澆水還要注意防倒。

二、小麥倒伏及防止

“麥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小麥倒伏後,葉片重迭,光合作用受到嚴重影響,養分運輸也受阻,成熟延遲,對產量影響很大。一般倒伏減產20%左右,嚴重者可達40%一50%,這是天津市高產麥田持續高產穩產的最大障礙之一。

倒伏一般發生在抽穗以後,倒伏愈早,減產愈重。倒伏有兩種類型:

(一)根倒伏,主要由於根系發育不好,少而弱,人土淺,後期遇風或澆水不當連根拔起,引起倒伏。造成根系發育不良的原因很多,如耕層過淺、整地播種質量差、土壤過緊或水分過多、通氣不良、土壤缺磷等。

(二)莖倒伏,主要由於莖稈基部節間機械組織發育不良,或節間太長而細弱,支持不了上部重量,發生彎曲引起倒伏。實踐證明:若基部第一節間長於8釐米,第二節間超過13釐米就有倒伏危險。節間過長是引起倒伏的一方面原因,但更主要的是莖壁的厚度,若莖壁厚抗倒伏能力強。莖壁厚度與光照強弱關係密切,所以栽培上要求有適當的密度,使基部透光狀況良好,則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就強。防止小麥倒伏必須採用綜合措施。首先要選用抗倒伏品種,如津麥2號、京411等;合理密植;深耕和提高整地播種質量;冬前和返青期促進根系發育;調節好羣體結構;特別在起身拔節期要準確判斷苗情,合理運用肥水;另外灌漿期灌水應密切注意天氣,嚴防風天澆水引起倒伏。

三、根外追肥

目前天津市已大面積推廣後期根外噴磷,收到明顯的增產效果。一般開花後噴二次磷肥,幹粒重可增加2—3克,增產10%左右。因為後期噴磷有利於增加小麥莖葉中有效磷和糖分的含量,可促進灌漿,使幹粒重增加,且成熟期提前。但噴磷不宜過晚(蠟熟期噴無效),並可和防治病蟲同時進行。一般要求噴磷酸二氫鉀。每畝地用0.1千克磷酸二氫鉀加50千克水,待肥料溶解後就可以噴施。時間最好在下午4

點以後,以利葉面吸收。開花後若麥葉黃綠,有早衰徵兆,則可以結合噴磷加噴尿素,濃度為1%一2%(切忌過濃)。因為尿素最容易被葉子吸收,並有刺激生長的作用,對防早衰、增粒重有較好的效果。

四、防治病蟲害小麥生育後期除需繼續注意防治白粉病、鏽病的危害以外,還要注意防治赤黴病、蚜蟲及粘蟲的危害。

五、應用新技術增加千粒重據各地實驗證明,採用下列新技術均有增粒重的效果:用亞硫酸氫鈉60—100ppm的溶液,每畝噴30千克藥液,開花前後噴2次。也可與農藥混噴,兼治蟲害。亞硫酸氫鈉有間接抑制光呼吸的作用,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浪費,一般可增加幹粒重2—3克。其他還可選用噴施寶、氯化鈣、石油助長劑,噴鉬、硼、錳等微量無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粒作用。各地可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六、適時收穫

安全貯藏適時收穫是豐產豐收的重要保證。據實驗證明:小麥千粒重在蠟熟末期為最高,所以此期收穫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收穫越晚千粒重越低。收穫後,有條件的地方應晾曬l一2天后再脱粒,這樣,一般可以提高幹粒重2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