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楊梅赤衣病防治技術

科普 閲讀(1.59W)
楊梅赤衣病防治技術

是近年新發現的為害楊梅枝幹的病害。該病在台州各楊梅產區均有發生,有些地方發病株率達30%左右,並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一些樹冠鬱閉,光照不足,管理粗放的楊梅園,發病更為嚴重。

症狀該病主要危害楊梅枝幹。發病後,明顯的特徵是主幹、主枝、側枝及小枝的被害處覆蓋一層橘紅色黴層,以後逐漸蔓延擴大,龜裂成小塊,樹皮剝落,露出木質部,其上部葉片發黃並枯萎,導致樹勢衰退,果型變小,品味變酸,最後枝條枯死,直至全株枯死。本病除危害楊梅以外,還危害蘋果、柑橘和枇杷等。

病原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伏革菌科的CorticiumSaimonicolorBerk侵染引起。

發生規律該病以白色菌絲在病部越冬,次年春季氣温上升樹液流動時開始活動,並在老病斑邊緣或病枝幹陽面產生粉狀物,隨風雨傳播,從樹體傷口侵入危害,並向四周蔓延擴展。菌絲生長温度為10-30度,最適25度,一般3月中旬開始發生,4-6月份為盛發期,11月份後轉入休眠。一年出現5月下旬至6月和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兩個高峯期。

病害的發生受降雨影響甚大。通常降雨有利於病菌孢子的形成、傳播、萌發和入侵。據繆松林資料介紹,4-5月份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數對該病的發生影響最大。在土壤粘重、積水和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園,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

(1)加強管理,做好排水防澇,增施有機肥料和鉀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2)藥劑防治。在2月下旬至3月初(楊梅開花前),樹幹噴10倍鬆鹼合劑(松香鹼在花期禁止噴施,否則會造成大量落花)。4-6月上旬或9-10月盛發期樹幹噴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或65%代森鋅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600倍液等,隔20天左右再噴1次,均有較好的效果。對發病重的枝幹,噴藥前,用刷子將病菌刷下後,再噴藥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