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玉米制種抗旱節水方法

科普 閱讀(9.94K)
玉米制種抗旱節水方法

玉米制種抗旱節水,指在玉米種子生產中,在沒有先進水利設施條件下,爲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提高土壤水、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所採取的技術措施。

1鎮壓保墒提墒

1.1播前鎮壓:在冬季對耕翻後的土壤用石磙等農機具進行表土作業,壓碎表土,壓實壓緊土壤,減小表層土壤的孔隙度,增加毛管孔隙,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由於土壤被壓碎壓實,接通了土壤中的毛管,使下層土壤水分沿毛管向上運動,有利於提高表層土壤的墒情。

1.2播後鎮壓:使種子和土壤緊密接觸,利於種子吸水,生根發芽。

2覆膜提墒

覆膜使土壤溫度升高,加速土壤水分向上運動。地膜可將向上運動的水分擋在膜下,有效地防止水分向大氣中散失,使水分在土壤表層集聚,提高表層土壤的墒情。一般膜牀高爲5cm,寬爲70~75cm,膜牀間距離爲40cm左右。播種後用80~85cm的地膜覆蓋。

3種子處理與抗旱播種

3.1浸種催芽:播前親本種子用30℃左右的溫水浸泡8h,待親本種子吸足水後催芽。胚根突破種皮、露出白尖及時播種。浸種催芽節省土壤水分,使幼苗出土較快。

3.2抗旱播種:在膜牀上距牀邊15~17cm處開兩條深8~10cm的壟溝,兩條溝間距離爲40cm。開溝後沿壟溝澆水,水澆滿壟溝爲宜。澆在壟溝內的水足可提供種子生根發芽和幼苗生長的需要。一般澆溝水比大水漫灌節水60%~70%。水滲後及時播種,覆3~5cm的土,土壤表面呈黃墒狀及時鎮壓和覆膜。膜面與壟溝底部之間形成一定空間。引苗封垵後,膜被壓到溝底,形成槽狀,落在膜上的雨水流入溝內,沿引苗孔滲入幼苗根部,供幼苗吸收利用。

4行比與密度

一般覆膜制種的行比爲2比空,即母本種植在膜牀上,父本種植在兩膜牀間的空壟上。由於起牀覆膜時空壟上的熟土被取走,剩下的土壤較瘠薄,種植在空壟上的父本生長髮育較差,花粉量不足,影響母本結實。同時,父本種在空壟上也不便於灌溉。抗旱覆膜制種父本佔壟,同母本一樣種植在膜牀上。留下兩膜牀間空壟開溝,爲灌溉或接納雨水做準備。種植在膜牀上的父本生長髮育良好,花粉量充足。根據父本雄穗大小及花粉量安排行比,一般應小於同組合裸地制種的行比。由於膜牀間空隙大,通風透光條件良好,邊行優勢顯著,所以田間父、母本株數應不低於裸地制種田的株數。

5抗旱制種半灌溉技術抗旱

半灌溉指在制種作物生育期間,在乾旱時對種子田不施行大水灌溉,而是利用膜牀間的溝澆水,使水滲透到膜下土壤中的灌溉方法。一般只澆3次水即可,即拔節孕穗期、開花授粉期和灌漿成熟期各澆一次,在整個生產季節裏可節水50%以上。待幼苗生長到七八片葉時,在兩膜牀間的空壟上用犁開20cm左右的深溝。溝內可用麥秸、綠肥作物的秸稈覆蓋或種植矮稈豆類作物,防止或減少溝內的水分蒸發。開溝不僅有利於灌溉排澇,接納雨水,而且有利於提高土壤溫度,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善植株根系的生長環境,使植株根系發達,增強植株的吸收能力,從而使植株生長旺盛。此外,由於兩膜牀間距大,改善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邊行優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