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楊梅生理性病害症狀及防治技術

科普 閱讀(2.55W)
楊梅生理性病害症狀及防治技術

楊梅生理性病害即楊梅非傳染性病害,由不適宜的物理、化學等非生物環境因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植物病害,不能傳染。

1、楊梅小葉

楊梅小葉病是因缺鋅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或叫缺素症。具體表現為各類枝梢生長停止提前,主梢頂部枯焦而死,在其側部抽生短縮的叢生枝,病枝節間縮短,葉數減少,葉片短狹細小,葉面粗糙、葉肉增厚、葉質硬脆、葉脈凸起,葉柄及主脈區域性褐色木栓化或縱裂。嫩葉長期不能轉綠,遠看焦黃色,重病樹嫩葉早期焦死。病枝不易形成花芽,即使形成也量少質差,產量銳減。

防止方法:

3~4月楊梅開花抽梢期,噴灑0.2%硫酸鋅水溶液。如山高水缺的地方,也可在早春或夏末秋初在樹冠地面撒施硫酸鋅,每株用量視樹體大小為25~100克之間,並用鋤頭淺鏟於土下。對樹冠上部的小葉和枯枝適當剪去,促發新枝新葉。多施有機肥,不施用過磷酸鈣,可少量或隔年施用鈣鎂磷肥。

2、楊梅梢枯病

楊梅梢枯病是因土壤缺少有效硼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該病典型症狀是:葉小、梢枯、枝叢生、不結果或很少結果。可全樹發病,但更多的是半株或在若干枝條上發病,或者樹冠頂部發病、四周正常。為了與缺鋅的小葉病區分開來,把它稱為梢枯病。楊梅因缺硼而引起的梢枯病,除了土壤缺少有效硼含量外,還與土壤pH高、有機質含量少、交換性鈣鉀含量高及速效磷含量高等因素有關。

紅紫沙土、紅紫泥土較黃泥沙土和黃紅泥土發病重;土層淺的土壤較土層深的土壤發病重;坡向朝南的比朝北的發病重;春季乾旱年份較多雨年份發病重;不施有機肥、多施過磷酸鈣的發病重;不同品種之間的感病程度按荸薺種<水晶種<早大種<遲大種的順序遞增。

防治方法:

種植抗梢枯病強的荸薺種等品種,增施有機肥料,在施用磷肥、鉀肥時,配合施入硼肥,防止增磷、鉀而致缺硼的弊端。噴施硼砂溶液或土壤施用硼砂。噴施硼砂溶液濃度以0.2%為宜,並加入2倍於硼砂重量的尿素,以噴溼樹冠為度;土施時應視樹體大小,每株用硼砂50~100克,加入100~300克尿素混用,在樹冠外圍滴水線附近開溝施入。

楊梅費侵染性病害,雖然不會傳染,但會造成楊梅樹減產或絕產,影響產量,所以大家也不能小覷其危害,加強防治才能高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