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問答>有問必答>

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有問必答 閲讀(1.82W)

問: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油菜菌核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物為核盤菌,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種子或病殘體上寄生、越夏、越冬。當年10—12月,如果土壤濕度較大,少數菌核可以直接萌發,生出菌絲侵染油菜幼苗,並在幼苗內越冬,形成第1次發病高峯;次年2—4月,隨着氣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其釋放出大量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子囊孢子萌發產生的菌絲可直接從植株表皮細胞間隙、花瓣、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形成第2次發病高峯。田間傳播主要靠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感病花瓣大量脱落到葉片上從而引起葉片發病;葉片病瓣擴展蔓延至莖上或病葉腐爛後粘附在莖上,從而引起莖杆發病。另外,已發病的莖杆、枝葉與無病的莖杆、枝葉接觸也會引起病害的再侵染。綜合防控技術1農業防治1.1輪作換茬。實行稻油輪作,因為菌核在水稻田中浸泡1~2個月後就會腐爛;旱地油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可減少菌源。1.2選用抗病、耐病品種。甘藍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抗病。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雜交、高產、抗倒、耐漬良種,目前主推油菜品種有中雙9號、湘雜油6號、豐油701等品種。1.3選好苗牀,整好大田地。苗牀應選擇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等旱地。但十字花科蔬菜地不宜作苗牀。稻田在水稻乳熟期末時,即開溝排水達到谷黃田燥,以保證整地質量,按時移栽。前作水稻收割後及時翻耕,耕深20~23cm以上,開好圍溝和腰溝,做到溝溝相通,雨停溝幹。在此基礎上開好廂備好土地,以備栽苗或播種。1.4健身栽培,改善油菜生態環境,提高油菜植株抗性,如適時播種、培育壯苗、適時移栽、合理密植,清溝防漬。在易發病的開花期將病、黃、老葉摘除,改善株間通風透光條件。提倡測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鉀肥及微量元素,施用腐熟的有機肥,防治脱肥早衰及倒伏,及時中耕或清溝培土,防止病菌蔓延,減輕發病。2藥劑防治2.1搞好預報。加強油菜病蟲田間調查,抓好油菜菌核病監測預警工作,及時預報油菜菌核病防治適期。2.2防治策略。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指標是莖病株率1%以下、葉病株率10%以上。噴藥次數應根據病情確定,且藥液要儘量噴於植株中下部。

2.3藥劑選擇與用法。一是選擇生物農藥,如盾殼黴、木黴等,將其施入土壤中。二是選擇化學農藥,可選40%菌核淨(原名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靈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500~1500倍液,或50%速克靈粉劑2000倍液,上述藥液用量為1500~1875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