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滴灌棉花害蟲發生規律及防治

科普 閲讀(8.68K)

隨着滴灌棉花技術大面積應用,其灌溉方式發生了改善,它將水分、養分均勻持續地定時、定位地運送到棉花根系附近,棉花栽培配套技術隨之改變,致使棉田害蟲所處的生態環境,及其發生規律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為此,很有必要摸清膜下滴灌條件下棉花害蟲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措施,確保棉花持續均衡增產。

滴灌棉花害蟲發生規律及防治

一、棉鈴蟲

1.發生程度

與歷年相比,2005年中度偏重發生,其中第1、第2代中度偏重發生,第3代輕度發生,在新湖墾區還是首次。

2.發生原因

①與灌溉方式改變有關温、濕度是影響棉鈴蟲生長髮育的主要因素,棉花膜下滴灌與淹灌相比特點是:667平方米灌量減少,灌水週期縮短,灌水次數增加,滲水深度變淺,改變了棉田生態小氣候。

適宜温度25~28℃,相對濕度70%~80%,膜下滴灌能夠始終保持棉田較為濕潤狀態,有利於老熟幼蟲在棉田5釐米土壤中化蛹,田間一、二代化蛹調查表明,在幹、支管附近,邊行膜邊土壤棉鈴蟲蛹多於棉田其它地方。

②與耕作制度有關據資料介紹,秋耕冬灌蛹的越冬死亡率60%以上;不耕不灌蛹的越冬死亡率僅為6%,相差10倍,土壤含水量30%,蛹的越冬死亡率可達70%~90%。

③與栽培管理有關在一定密度範圍內提高667平方米保苗株數是達到高產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密而不勻,致使棉花管理上不一致,如水肥運籌、化調用量、打頂早晚等,田間鬱蔽,生長過旺,為棉鈴蟲的發生提供很好的條件。

④與氣候變暖有關近幾年,秋冬季氣温明顯比歷年偏高,春季温度回升快,開春期比歷年偏早5~7天,初霜期比歷年偏晚9天,比2004年偏晚13天,使棉鈴蟲的發生有了較大改變,越冬基數大,死亡率低,越冬代羽化始期提前。

⑤與防治方法有關秋冬灌面積逐年減少不足30%,造成越冬基數大,死亡率低,一些行之有效的農業防治技術得不到落實,如秋春季鏟埂除蛹是消滅越冬代的最好防治措施,玉米誘集帶只種不防。

⑥與田間蟲情調查有關對棉田蟲情調查重視不夠,待發現棉田有蟲才防已為時過晚。

⑦與地理環境有關越冬代成蟲發生輕重與棉田四周所處環境有關,根據調查,2005年越冬代成蟲發生偏重地塊,一是靠近沙包的棉田,二是沙土地的棉田,三是棉田邊有楊樹林帶而沒冬灌的,四是去年棉鈴蟲危害重的棉田。

⑧與滴水出苗有關一般棉田播種於4月18日基本結束,滴水出苗在4月25日結束,在播種期間,春季風大,土壤跑墒快,土壤相對濕度小,蛹在7~8釐米土室中越冬,而8~10釐米土壤基本為乾土層,滴水使土壤濕度增加,有利於蛹羽化提前。

3發生規律及危害特點。

①越冬代根據三場測報點頻振誘殺燈觀測,5月11日誘到棉鈴蟲雌蟲,5月15日誘到棉鈴蟲雄蟲,雌蟲比雄蟲晚3天,雄雌比為1∶2.4,羽化歷期5月11~30日,歷時21天,羽化盛期5月23~28日,歷時6天。

②第1代卵:盛期5月25~30日,歷時6天。幼蟲:歷期5月22日~6月15日,歷時25天,前期主要危害棉花頂心、嫩葉為主,造成多頭棉,後期以危害棉花蕾為主,造成內圍蕾大量脱落。蛹:歷期7月17~31日,歷時15天。成蟲:羽化歷期6月7日~7月10日,歷時34天,盛期6月18日~7月3日,歷時16天,雄雌比為1∶1.3。6月11~20日,每個連隊擺放楊樹枝10把和一盞殺蟲燈觀測成蟲發生動態。6月14日有70%連隊誘到成蟲,6月21日開始職工大量擺放楊樹把,所有殺蟲燈開燈誘殺,從6月22日~7月7日共擺放楊樹技把177067把,平均每天誘11804頭。

6月11日對棉田產卵情況進行掛牌觀察,從卵至孵化1齡幼蟲需2.5~3天,當時平均氣温26.5℃,最高33.4℃。初步測定棉鈴蟲羽化後,成蟲交配產卵需3~4天。

③第2代卵:盛期6月25日~7月4日,歷時10天。6月25日11時發現百株產卵量6~8粒。幼蟲:歷期6月28日~7月19日,歷時22天,主要危害棉花花蕾,造成花蕾大量脱落,危害時間長,危害重。蛹:歷期7月17~31日,歷時15天。羽化需6~9天。成蟲:羽化歷期7月25日~8月17日,歷時24天,盛期7月27日~8月7日,歷時13天,雄雌比為1∶1.4。

④第3代卵:盛期7月28日~31日,歷時4天。從7月24~31日在產卵盛期噴施Bt粉劑,對卵進行觀察,7月26日產的8粒卵到7月29沒有孵化,沒有噴施Bt粉劑的棉田,7月27日早晨產的卵,7月28日上午孵化。幼蟲:歷期7月30日~8月22日,歷時24天,田間調查對棉花危害甚微。成蟲:羽化歷期8月25日~9月11日,歷時18天,盛期不明顯,發生規律非常不整齊,從測報點觀測,8月25日~9月11日和9月22~26日誘到27頭雌蟲,9月6~9日,9月24~26日,7天共誘10頭雄蟲,雄雌比1∶2.7。

4.防治技術

①加強田間蟲情調查力度。在成蟲羽化始期前每個連隊進行楊樹把和殺蟲燈監測成蟲羽化盛期(確定擺放楊樹把時間),要特別注意卵的調查(確定生物防治時間),可採取定點調查和不定點調查相結合,定期調查和不定期調查相結合,形成一個以測報站為中心,以各連隊為測報點的測報網絡,為科學預防提供可靠依據。

②農業防治是棉鈴蟲防治中最經濟、有效的措施。秋耕冬灌,要加大冬灌力度。早春全面開展鏟埂除蛹,特別對發生重的棉田菜地、玉米地、林帶不能留死角,壓低越冬代蟲口基數。早播早管,全面實現4月苗,使生育進程提前,現行中耕破壞蛹室,拔除田間雜草,特別是檾麻,對地邊林帶有沙棗樹的做好化防。加強棉田各生育期管理,做到勻水、勻肥、勻苗。合理水肥調控,達到棉花長勢均衡一致,防旺長、晚熟,做到及時早打頂整枝,同時在每代成蟲羽化高峯期,均勻噴施磷酸二氫鉀150~200克/667平方米,有利於驅避產卵,促使卵鈣化,減少棉田着卵量,降低有效卵孵化率。

③誘殺防治。種好管好玉米誘殺帶,採取大網格式種植,要做到與棉花同步播種滴水出苗,必須及時在產卵高峯期對玉米誘殺帶進行化防。在成蟲始期擺放楊樹把和殺蟲燈,擺放的數量要足,方法和位置要正確。

④生物防治。把握好防治時期,做到科學合理防治。在產卵盛期2~3天內均勻噴施Bt粉劑,避開強光,早晚使用,它可與其它殺蟲劑混合用;在3齡幼蟲之前用生物製劑防治。主要防治對象為第1代棉鈴蟲。

及時預報,查清蟲情,有的放矢不盲目用藥;化防第1代,百株卵量8~10粒或幼蟲2頭,第2代堅決不能化防;提高防治質量;噴藥量要足,藥液量不少於30千克/667平方米。調查防效,效果差的應及時補防。

⑤化學防治。禁止使用廣譜性殺蟲劑。

⑥人工捕捉幼蟲和控蛹。

二、棉葉蟎和棉蚜

1.紅蜘蛛是常年害蟲,做好預測預報,勤觀察,點片發生治徹底,插好標記是關鍵。全程交替使用殺蟎劑。

2.棉蚜是階段性害蟲,生物防治是關鍵,橫掃地頭、地邊。

三、三種新型棉田害蟲

1.截形葉蟎,原來新湖墾區主要以土耳其斯坦葉蟎為主,截形葉蟎2005年在棉田中開始大量發生危害,其危害症狀不明顯,不易發現。

2.雙斑螢葉甲,過去主要危害禾穀類作物,現已進入棉田危害棉花。成蟲有羣集性,屬咀嚼式口器,主要取食棉葉,形成葉片孔和枯斑,影響棉花葉正常生長。

3.黃腹燈蛾,成蟲前翅生黑色斑點,腹部背面黃色,老熟幼蟲背面和腹面均為土黃色,背面有暗色縱帶,幼蟲主要分佈在離沙包近的棉田四周的雜草叢中,棉花出苗時進入棉田危害,以幼蟲羣集在棉花子葉、真葉、頂心、幼莖啃食,造成缺苗斷壟,選用久效磷等內吸性殺蟲劑1000~15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