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提高棉花單產的科技對策

科普 閲讀(2.92W)

科技興棉、提高單產、增加效益,是保持我國棉花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影響棉花生產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除氣候因素外,存在的技術問題如下:

提高棉花單產的科技對策

種植密度不合理當前我國棉花種植密度呈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長江和黃河流域棉區,每年密度以200株/畝的速率下降,有的每畝種植1500株/畝以下;而西北密度越來越大,每年以300~400株/畝的速率增加,密度達到18000~20000株/畝,有的超過20000株/畝。試驗表明,棉花過稀過密,都不利於奪取高產。

棉花早衰面積越來越大由於早衰,棉花減產幅度達到兩成。其原因是:第一,近年來棉花黃萎病是制約單產提高的最主要病害,三大棉區呈現較大範圍流行的趨勢,以黃河流域最為嚴重,長江流域次之。據監測,2003~2004年發病面積達到4000萬畝,分別佔總面積的54%和46.4%。病情指數越來越高,棉株“落葉垮稈”2003年佔總面積的10%,2004年佔總面積的20%,導致減產15%~20%,嚴重田塊絕收,一些棉花基地大縣將會因病必須改種其它作物。第二,生理性病害———紅葉莖枯病,大多由營養失調引起。

棉花品種“多亂雜”棉農無所適從。全國播種品種(包括沒有審定的品系、組合、材料、代號和不知名等,後同)2001年120個,2002年152個,2003年210個,2004年266個,比2003年增56個,增幅26.7%。我國常年種植品種數120個,當前主要推廣品種不突出,2003~2004年全國沒有一個品種的播種面積達到10%。

為此,解決的方法主要有:進一步調整棉花生產佈局結構鞏固棉花生產優勢區域,穩定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三足鼎立”的新型結構。進一步建設國家優質棉花生產基地,重點建設高產穩產棉田,扶持雜交棉製種基地的建設。調整生產佈局,調減低產棉田和風險棉區面積,由於老棉區病害發生日益嚴重,減產減收、損失慘重。在適宜產區的一縣之內和一鄉鎮之內,應有計劃有目的由重病產地向輕病產地轉移,由病產地向非病產地轉移。

推廣抗病高產優質品種和精加工種子大力推廣雜交棉和抗蟲棉,提倡使用包衣種子。主要產區要明確主推品種,雜交棉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應大力推廣,力爭F1雜交種子在2004年種植面積17%的基礎上提高到20%。包衣種子品質好,還具有防病效果,提倡精量播種。

示範應用增產節本增效技術一是合理密植。長江雜交棉合理密度1500~2500株/畝,不應低於1500株/畝;黃淮平原3000~4000株/畝,華北平原北部4000~5000株/畝,西北12000~14000株/畝。二是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化肥,適當減氮穩磷補充鉀肥,在缺硼缺鋅棉田施用硼鋅微肥。提倡化肥深施,肥料與水分合理運籌。三是推廣育苗移栽,地膜覆蓋,節水灌溉、化學調控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當前育苗移栽技術退化嚴重,提倡使用中大缽體,培肥牀土,適時播種,加強苗牀管理,育壯苗早苗。四是綜合治理棉花病害,示範“健株栽培技術”,選擇抗耐病品種,提倡增施有機肥和鉀肥,合理輪作,節(控)水灌溉,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推遲發病,促進病株快速恢復。要加強棉花病害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五是積極穩步示範棉花“兩無兩化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