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楊樹食葉害蟲綜合防治技術

科普 閲讀(2.37W)
楊樹食葉害蟲綜合防治技術

一、防治規劃設計結合楊樹食葉害蟲的生活史、發生規律、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等因素,進行施工作業設計。設計內容包括作業地點、林分類型、害蟲種類、危害情況(危害程度、被害株率和蟲口密度)、防治範圍和麪積,把面積、技術措施和工程量落實到小班或林權所有者。

二、蟲情監測預報在發生區以縣為單位設立中心測報點,做到一縣一點,固定1~2名專職或兼職測報員,在重點發生的鄉(鎮)、林場設立監測點,對不同品種的楊樹林地開展蟲情監測,並根據監測結果及時進行蟲情預報。

(一)蟲情監測

1、踏查法在上一年(代)蟲情的基礎上,通過檢查蟲態、危害狀、蟲糞等方法,監測楊樹食葉害蟲的發生情況。

2、燈誘法利用楊樹食葉害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羽化期,於18:00~24:00時在林緣適當地點懸掛黑光燈引誘,監測害蟲的發生情況。

3、性誘法利用活體雌蟲或性誘劑引誘,監測害蟲的發生情況。

(二)蟲情預報楊樹食葉害蟲防治規模大、費用高,準確掌握最佳防治時機和防治範圍非常必要。因此,必須抓住幼蟲期蟲情預報,其它蟲態的預報以定期為主。在立地條件相同時,對四旁樹和農田防護林,按5%的比例選擇標準株;對片林,採用設標準地的方法,按每400畝林地設一塊2畝標準地,標準地內的標準樹不少於20株。調查時,在標準地內隨機抽取樣樹5株,設樣株按東、西、南、北隨機抽取50cm標準枝1枝,每2日觀察一次,記載害蟲發育進度和發生數量。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的統計標準為:發生面積:平均50cm標準枝2條幼蟲;危害程度:輕度為50cm標準枝2~5條幼蟲,中度為6~8條幼蟲,重度為9條幼蟲以上。

三、防治

(一)防治對策根據“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輕度發生區:以自然調節為主,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強害蟲種羣動態監測,保護天敵併發揮其控制作用;中、重度發生區:採取生物措施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如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製劑壓低蟲口密度,然後通過增加天敵數量,達到生物調控害蟲種羣密度的作用。對蟲害特別嚴重的林分,大面積暴發成災要採取飛機防治,地面通過化學農藥打孔注藥等方式及時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時清理蟲害木、更新樹種、營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態條件,增強林木生長勢和林木抗蟲能力。

(二)防治措施

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應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時機,由於楊樹樹體高大,加強對蛹和成蟲的防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葉或翻耕土壤,以減少越冬蛹的基數,成蟲羽化盛期應用殺蟲燈(黑光燈)誘殺等措施,有利於降低下一代的蟲口密度。根據大多數種類初齡幼蟲羣集蟲苞的特點,組織人力摘除蟲苞和卵塊,可殺死大量幼蟲。也可以利用幼蟲受驚後吐絲下垂的習性,通過震動樹幹捕殺下落的幼蟲。對於春尺蠖等成蟲需爬行上樹產卵的害蟲,可在成蟲羽化前在樹幹綁紮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蟲上樹產卵。

2、Bt等生物防治在幼蟲3齡期前噴施生物農藥和病毒防治。地面噴霧樹高在12m以下中幼齡林,用藥量Bt200億國際單位/畝、青蟲菌乳劑1~2億孢子/ml、阿維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機場條件,可考慮利用飛機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釋放赤眼蜂防治。

3、仿生等藥劑防治20%滅幼脲Ⅲ號25g/畝,1.2%煙參鹼乳油1000~2000倍。仿生藥劑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藥時間,蟲齡越小越好。

4、打孔注藥防治對發生嚴重,噴藥困難的高大樹體,可打孔注藥防治。利用打孔注藥機在樹胸徑處不同方向打3~4個孔,注入疏導性強的40%氧化樂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等。用藥量為2~4ml/10cm胸徑,原藥或1倍稀釋液。注藥後注意封好注藥口。

5、毒環和毒繩防治有上下樹幹和越冬後上樹習性的害蟲,可利用將藥劑在樹幹塗環或綁紮毒繩的方法防治。在幼蟲上樹前,用10ml2.5%溴氰菊酯+10ml氧化樂果+1kg廢機油混合,在樹幹上塗3~5cm寬的閉合環。2.5%溴氰菊酯與廢柴油1:10混合,浸泡包裝用紙繩製成毒繩,在樹胸徑綁縛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