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棉花早衰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科普 閲讀(1.47W)
棉花早衰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近年來,棉花早衰現象十分嚴重,嚴重的年份早衰面積可達80%以上,成為制約棉花高產高效、農民增收致富的最大障礙因素。棉花早衰是指棉花在有效生長髮育時期內,出現頂心冒尖、紅莖比例達90%以上、花蕾弱小脱落增多、花位上移、上部果枝不能伸展、葉薄而黃、棉葉提前變黃脱落或全株死亡、上部鈴不能正常成熟等,嚴重影響棉花的產量和品質。早衰發生的時間越早,減產越嚴重。嚴重年份在8月中下旬即可發生棉花早衰。早衰棉花不僅產量低,而且品質差,給棉農造成很大損失,據調查,棉花早衰產量損失在20%~30%,經濟損失在25%~40%。

一、發生早衰的主要原因

1.品種:抗蟲棉品種早熟性好,前中期結鈴集中,由於生理負荷過重,後期如遇乾旱或陰雨,極易發生早衰。

2.施肥不合理、營養失衡:過去非抗蟲棉品種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約為3∶1∶3,而現在所種的抗蟲棉品種,根系對鉀的吸收能力顯著降低,對鉀肥的需求比非抗蟲棉要高50%以上。因此,抗蟲棉對鉀肥十分敏感(缺鉀症狀在初花期表現十分明顯),特別是持續高温乾旱後驟降暴雨時,往往因缺鉀而導致紅葉莖枯病的發生。現在棉農只重視氮肥的施用,而不重視鉀肥的施用,同時還忽略鋅肥、硼肥的施用,導致土壤養分不平衡,氮、磷、鉀、微肥配比結構失調,致使棉花因營養不平衡而早衰。

3.枯、黃萎病:除品種原因之外,因發生枯萎病、黃萎病而導致早衰的比例最高。棉花黃萎病和枯萎病是棉花難以防治的土傳性真菌病害,素有“棉花癌症”之稱。在棉花生育前期以枯萎病為主,後期以黃萎病為主,兼有枯萎病混合發生,常造成葉片發黃、乾枯,甚至整株死亡。特別是在降雨多、雨量大的情況下,由於病害的突發蔓延,直接導致暴發性早衰。

4.不深耕、耕層淺:在棉區棉農存在着一種不良習慣,即冬前不冬耕,移栽前用旋耕犁旋耕後移栽,甚至不旋耕直接打孔移栽,導致耕層變淺(平均耕層只有10~15釐米),使根系下扎受阻,深層養分不能充分利用,影響了棉花根系生長髮育,從而發生早衰。

5.除以上主要因素外,造成棉花早衰的原因還有遇旱澆水不及時、澇漬、整枝過重、中耕施肥傷根、刺吸式害蟲(棉花葉蟎、蚜蟲)危害葉片等,也會導致棉花發生不同程度的早衰。

二、預防措施

1.選種生育期較長、生長勢強、後期不易早衰的品種。

2.增施鉀肥,補施微肥,有條件的要多施有機肥。增施鉀肥可大大提高棉株的抗病、抗旱以及對磷氮營養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同時在中後期選用高質量的磷酸二氫鉀、硼鉀鋅三合一增產素、蕓薹素內酯等葉面肥交替噴施,能有效預防早衰的發生。

3.選擇高抗病品種,科學預防病害的發生。在選擇高抗病品種的同時,要根據天氣預報,在每次下雨前(或遇旱澆水前)噴1次殺菌劑預防,在雨後(或遇旱澆水後)再補噴1次,對控制枯萎病、黃萎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目前較為理想的殺菌劑有黃腐酸鹽、乙蒜素、多抗黴素、多菌靈(或甲基託布津)等。注意:要合理混用,最好與營養調節劑一起使用,這樣可健壯植株,提高防治效果。現在所用的殺菌劑,對棉花黃、枯萎病只能起到預防、減緩病症的作用,沒有根治效果,所以重在預防。對枯、黃萎病可以説“三治不如一防”。

4.深耕改土,深施肥。深耕一定要在20釐米以上。底肥深施,減少肥料損失,促根系下扎,提高肥料利用率,為防早衰奠定基礎。

5.花鈴期一般7~10天不下透雨就要及時澆水抗旱,遇澇漬要及時排水。根據地力、雨量、棉株長勢等因素合理化控,確保棉株壯而不旺、穩健生長。除瘋杈和過多的贅芽外,不要摘除主莖葉。在棉花的大行中間追肥即可,不要太靠近棉花根部追肥,以免傷根,誘發早衰。及時防治危害葉片的葉蟎、蚜蟲等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