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大豆食心蟲防治技術

科普 閲讀(2.41W)
大豆食心蟲防治技術

大豆食心蟲以幼蟲鑽入豆莢內蛀食豆粒,主要影響大豆品質,且對產量也造成一定影響。

大豆食心蟲一年發生一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7月中下旬越冬幼蟲化蛹羽化,遷飛到大豆田,上午潛伏不動,下午3~4時後開始活動,晚8時後停息於豆株上。當成蟲進入盛發期,日落前在豆地邊可看見雌雄蛾相互追逐,成蛾團現象。成蟲卵多產於豆莢上,少數產於葉柄、側枝或主莖上,一般一莢上產一粒。幼蟲孵化後爬行於豆莢上,尋找入莢地點,最後在豆莢側面合縫附近咬穿莢皮鑽入莢內。此時,正值大豆嫩莢期,幼蟲開始在莢內蛀食豆粒,直至大豆成熟後,老熟幼蟲從豆莢邊縫蛀一小孔,脱莢而出,落於地面,鑽入土中準備越冬。

成蟲有趨光性。產卵有明顯選擇性,一般多產卵於有毛的豆莢上,很少在無毛的豆莢上產卵。此外,成蟲產卵與豆莢的成熟度有關,幼嫩豆莢上着卵多,而黃色的老莢上着卵少。

土壤高温高濕有利於化蛹、羽化。當1~10釐米深的土壤温度上升到20℃以上時,土內幼蟲開始上移化蛹。土壤含水量過低或過高都不利於化蛹和羽化。

成蟲在田間的消長與降雨情況有關。成蟲在土壤中羽化但出土能力很差,降雨不僅可使氣温降低,影響成蟲活動,且暴雨還可以堵死成蟲羽化孔,使成蟲很難出土,從而降低成蟲數量。

耕作制度對於大豆食心蟲的發生影響很大。在相同的條件下,連作豆田較輪作豆田被害程度重,一般輪作比連作可減低蟲食率40%以上。大豆與玉米等高杆作物間作,客觀上擴大了大豆的分佈面積,不便於輪作,即使換茬但由於距去年豆莢地太近,還是有利於羽化後成蟲的遷飛為害。

此外,品種的抗性及避蟲作用、天敵發生的數量多少等對於大豆食心蟲的發生和為害都有一定的影響。

防治方法:

1、遠距離輪作:在栽培作物中,大豆食心蟲只危害大豆,同時其越冬場所就是豆地,成蟲飛翔能力又很弱,不能遠距離飛翔,所以,實行較遠距離的輪作可減輕其為害。

2、深翻土壤:在大豆收穫後,應及時秋翻,增加越冬幼蟲的死亡率。對於豆茬播種的春小麥地,在夏收後隨即翻地,可把上移表土中將要化蛹的幼蟲和蛹翻入地下,使蛹不能羽化,或羽化的成蟲不能鑽出地面而死亡,並可增加幼蟲的死亡率。

3、藥劑防治:於7月中下旬田間噴施氣味較大的辛硫磷等藥劑燻蒸,防止幼蟲羽化遷飛到大豆田;於8月中旬用菊酯類農藥防治幼蟲,如每公頃用2.5%功夫乳油0.225~0.3升;或每公頃用2.5%敵殺死乳油0.24~0.36升,對水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