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創富都>周邊>科普>

山核桃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及其綜合防治技術

科普 閲讀(1.72W)
山核桃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及其綜合防治技術

今天本站小編來給大家講講山核桃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以山核桃潰瘍病為主要切入點,來為有需要的核桃種植户普及山核桃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1病原菌特性

山核桃潰瘍病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腔胞綱球殼胞目的羣生小穴殼菌,屬弱寄生菌。病原菌一般以菌絲體的形式在山核桃樹皮內越冬,翌年4月,隨着温度上升,菌絲開始生長;5月後,病菌孢子開始大量繁殖,依靠風雨傳播,從樹體傷口侵染,並進一步危害樹體本身。

2症狀

主要危害山核桃主幹基部2m左右高度範圍,嚴重時也可蔓延至2m以上主幹或枝條。發病初期,主幹受害樹皮部出現近圓形水漬狀褐色病斑,之後逐漸擴大,出現失水下陷,並伴有縱裂、褐色黏液流出。受害樹皮韌皮部和內皮層發生腐爛壞死,嚴重時可深達木質部2~3cm,後期若病斑較大、着生密度過高,易發生聯合,影響養分的供給與輸送,甚至導致整株死亡。

3致病因子

3.1氣候

山核桃潰瘍病的發生與氣候因子之間的關係較複雜。但有關調查研究表明,冬季温暖少雨、春季温暖多雨容易造成病害的暴發。這可能是由於一方面冬季少雨乾旱不利於樹勢以及樹體抗病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冬季温度較高利於病菌的安全越冬。而春季温暖多雨,限制了林木生長的同時,大大促進了病菌的生長以及病菌孢子的傳播,從而導致病害的發生與流行。

3.2土壤

山核桃潰瘍病的發生與土壤狀況的好壞也有一定關係。土壤狀況良好、有機質含量高、營養元素供給均衡、保水透氣性強的地塊不易發生潰瘍病。而對於土壤貧瘠、酸化、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塊,由於外界環境不利於山核桃樹體的生長髮育,林木抗病性降低,病害發生概率大。

3.3樹齡

核桃潰瘍病的發生與樹齡相關。在一般情況下,中齡幼樹發生潰瘍病的概率高,而且危害比較嚴重。這可能是由於幼樹處於生長旺盛時期,樹勢比較強,病原菌侵染難度大;而較老的林木,由於樹體生長年數長,枝幹的木栓化程度高,對樹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受潰瘍病侵染的概率相對較低。

3.4管理方式

山核桃潰瘍病的發生與管理方式的關係密切,特別是施肥方式以及施肥量。生產上,不合理施肥,特別是過量偏施化肥,一方面易導致土壤酸化板結,部分重金屬及有害物質含量增高,同時未能被林木吸收利用的水溶性養分隨水體流失,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另一方面過量化肥的施入加快了山核桃樹體的生長速度,林木木質化程度降低、皮層較疏鬆,有利於病原菌的侵染。此外,隨着山核桃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純林化程度也不斷加深,打破了林木所處生態壞境的平衡,山核桃林水土流失情況加重,潰瘍病發生概率較大。

4綜合防治技術

山核桃潰瘍病屬於弱寄生型生態性病害,該病害較頑固且易傳播,病害的發生與所處生態環境以及樹體本身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外界温、濕度適宜,林木樹勢及抗性不強時極易導致病害的暴發。因此,生產上應以營林壯樹為主,調整管理模式;以預防為主,並且及時治理。

4.1營林壯樹

創建平衡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長髮育條件,有利於提高樹體抗病性。生產上,提倡採用塊狀或帶狀撫育方式撫育幼苗,保留並高度控制樹體鄰近範圍的雜灌、雜草,促進提前鬱閉;提倡使用割草機除草,避免大量使用滅生性、觸殺型除草劑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林間可適當培植綠肥,改善林區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4.2科學施肥

防治山核桃潰瘍病在施肥上應遵循科學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三大原則。單株施肥量要根據結實情況、土壤現狀以及肥料養分含量來確定,生產上成年樹每年施肥2~3kg,3月中、下旬可施用測土配方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樹體當年雌花花芽分化和春梢枝葉生長,施肥量約為總施肥量的35%;6月中、下旬至7月可施用高鉀型水溶肥2~3次,提高山核桃果實的品質和飽滿度;8月下旬,提倡施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延長葉片功能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恢復樹勢的目的,有利於來年山核桃的優質、高產,施肥量約為總施肥量的25%;9月下旬,可結合實際情況種植油菜等作為綠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培肥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4.3減少樹體傷口數量

山核桃樹幹的傷口,特別是主幹2m以下的傷口是病原菌侵染的主要位置。因此,在生產管理上應該儘量避免對主幹的傷害,及時防治山核桃病蟲害,降低傷口出現的可能性;同時,可以在冬季對山核桃幼樹進行塗白處理,以防止凍害破壞傷口,破壞致病菌的生存環境,提高樹體的抗性。

4.4化學防治

生產上,山核桃潰瘍病的防治提倡以預防為主,但對於已發生病害或受害嚴重的林木,適當的化學防治是必不可少的。山核桃作為高檔果品,化學防治時在藥劑選擇上應注意選擇安全係數高、殘留少的化學藥劑。已有研究表明,早春時期,可使用27%908藥劑進行防治;4月初,刮除老病斑後,可使用27%908以及硫酸銅等藥劑塗刷主幹病斑,防治效果較好。